国产剧女性叙事如何转变?
开年,《烟火人家》登陆央视春节档,与其他家庭剧不同,这部剧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家庭群像生活剧,开播到收官都备受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以女性为主题的剧出现在荧幕上,迎合女性市场,使女性在影视剧的创作中打破以往的印象,拥有更多的可能。
电视剧对女性的角色塑造在近年来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宝钏”。在2012年的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中,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痴心等丈夫建功归来,薛平贵却早已成为西凉驸马。过去的故事歌颂她的情义和伟大,然而,多年过去,一段剧中王宝钏挖野菜的视频在网络走红,她的故事成为批判“恋爱脑”的典型案例。虽然世人对故事的评判脱离了女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但展现了大众对于女性人生价值转变的新期待,走出王宝钏,是国产剧走向“大女主”坚实的一步。
以豆瓣每个年代热度最高的30部电视剧作为样本,“大女主剧”在2010年代开始迎来井喷式增长,“大女主剧”大体上指的是以女性角色作为核心主导,完整呈现女主角在经历事业、感情等人生波折后,获得成长蜕变的类型化电视剧。
《甄嬛传》《知否》等电视剧虽然处于封建时代背景之下,但女主被赋予超出时代的特征与追求,《欢乐颂》中的女性群像摆脱单一片面的塑造,在多样中表达不完美的勇敢。女性角色在世人的期待中,被赋予新的表达,不再局限于早期依附男主的角色所存在,他们拥有较好的工作、独挡一面的能力、摆脱束缚的勇气。
《烟火人家》并不掩饰当下大多数女性面临的困境,也并不理所应当地指使她们一瞬间的蜕变,将挣扎与无助都描写得生动真实,这种真实感或许是获得观众更多共情的关键,并不是所有人都生来拥有勇气,挣扎才是复杂生活下的常态。
一些电视剧当中塑造的“大女主”并不受待见,备受诟病。要么是“神化”主角,主角光环使其快速扭转乾坤,但主角真正的成长显得苍白脆弱,强行赋予“神力”,将女性推向另一个极端,塑造出另一种刻板印象;要么是表面功夫,“大女主”的外壳却难以逃脱男权社会的语境限制……这些都不能理解女性真实的困境,轻描淡写带过的矛盾和困难反而激起观众的反感,许多电视剧看似创新地讲述不同的职业女性,只要一到感情,就会回归老套的方式,成为披着不同职业的玛丽苏剧。
同样是热播剧《南来北往》,结局姚玉玲的结局引发网友争吵。整部剧光鲜亮丽,追求更好生活的姚玉玲,最后却要以稍显邋遢的形象在路边卖烤串,遇见曾经追求自己的牛大力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收尾。姚玉玲这个角色在前期的描写当中有点虚荣、爱美,宁可不吃饭也要把粮票换布票,但她不喜欢牛大力并不是因为曾经他一无所有,剧中很多次暗示两人在观念上的不合,最后的结局让许多观众认为是编剧对“一个利己女人的惩罚”,从中可以看出当下观众对女性角色争议与规训的不满,对女性价值和尊严的重新思考。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便成为什么样的人”。国产剧的女性角色看似已经“走出王宝钏”,但真正践行这句话,可能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考,为“王宝钏们”增加上不同的特质,并不能走向女性角色更多的可能性。
正视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首先是个“复杂的人”,跳脱出过往媒介所呈现的性别刻板印象、自以为是的爽文人生,也要避免以极端来反抗另一种极端。走出“挖野菜”的王宝钏,也能看到她为自己选择人生中的其他闪光点。女性的自由,是可以选择想成为的人,是既可以选择成为全职妈妈,也可以在职场绽放光芒。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应该保持理性的思考,允许多样性的合理存在,允许女性在职场、家庭当中的选择与挣扎,不被定义,成为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