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尽所“能” “碳”寻未来
——全市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综述
6月23日至2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安庆宣传活动延长至7月3日,活动主题是“节能增效,焕‘新’引领”。
连日来,安庆市管中心联合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特色宣传活动。从倡导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光盘打卡”,到寓教于乐、普及知识的“垃圾分类有奖竞答”,再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戏曲《节能新韵》线上展演,多元创意形式与趣味互动体验,将节能理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位参与者心中。这股强劲的节能环保热潮,不仅点燃了公众参与的热情,更让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城市肌理,引领着社会新风尚。
当节能降碳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答题,公共机构必然成为绿色理念的倡导者与推动者,更应是身体力行的担当者和践行者。在长江之滨的安庆,一场以公共机构为主体的绿色变革正澎湃涌动,以数字之智、市场之力、点滴之行,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数字筑基,“一张网”编织能耗智控新图景
公共机构涉及范围广、数量多。提升能耗统计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机构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面对能耗数据传统采集方式效率低下、误差难控的痛点,安庆市以创新思维破局,全力打造覆盖全市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综合平台,开启节能管理的智能化新篇章。安庆市管中心与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携手组建跨部门工作专班,明确数据治理标准、接口开发规范及任务时间表,形成“需求共商、技术共研、进度共控”的工作格局。
技术团队统一公共机构基础信息、能耗分类编码等多项数据标准,利用大数据平台从全市6200万条原始水、气数据中精准筛选,最终形成目标数据约4.5万条,成功建立“一机构一档案”的动态数据记录。同时,协同供水、供电、供气等单位打通行业数据壁垒,开发出智能采集接口。全市2464家公共机构的水、电、气能耗数据全面接入节能“一张网”,自动采集、按月定时上传,彻底告别了“人工填表、线上报送”的传统模式,数据上报效率提升超70%。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管理综合平台还通过数据实时校验、异常波动预警、多级审核把关等技术手段,确保能耗数据“源头可溯、过程可控、结果可信”。管理者运用平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能直观了解各地区、各类型、各层级公共机构用能、用水、碳排放等情况,为掌握分析用能状况、精准制定差异化节能政策、科学评估节能效果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推动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成效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尺。近年来,我市聚焦能耗“双控”目标,强化全过程精细管理,节能减排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2020年累计下降10.71%,人均用水量下降11.73%,单位面积碳排放下降7%,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人均综合能耗下降4.46%,持续向好。在节约型机关创建方面,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节约型机关579家,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建成率分别高达97.4%和96.9%,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此外,我市还参与制定《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评价导则》省级地方标准,将实践凝练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庆经验”。
市场赋能,合同能源管理开辟绿色共赢新路径
如果说智能平台为节能装上“数字大脑”,那么市场化机制则为绿色转型注入“资本活水”。推动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赖财政投入既不现实,也并非长久之计。为此,安庆创新思路,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节能改造,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新路径。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市场化机制,由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服务合同,前者负责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共享改造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公共机构,不仅有效降低了公共机构的经费支出、提升了节能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为节能服务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回报,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2019年,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国网安徽综合能源公司签订能源托管服务合同,正式开展合作。项目于2020年1月投运,采用“投资-建设-运营-移交”合作模式,建设了两座综合能源站、五套屋顶分布式热水装置、三台电蒸汽发生器,并搭建起“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将冷暖空调、生活热水、消毒蒸汽等多种用能进行统筹管理、集中运营、综合利用,实现了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智能控制。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医院能源利用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16%,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更带来了突出的环境效益——每年可减少排放碳粉尘163.2万千克、二氧化碳598.2万千克、二氧化硫18万千克,形成了显著的示范效应。
合同能源管理的绿色效益正在安庆多点绽放。2022年6月以来,市政府集中办公区通过对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实施智能调控,累计节电102.5万度以上,节能率达5.1%;在安庆经开区,屋顶上连片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为绿色电能;在桐城市,节能路灯系统根据时间、光照强度等条件自动调节照明模式;在岳西县,政企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地热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
目前,拟实施的安庆市行政服务中心停车场升级改建项目引入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将通过在原露天停车场上方架设总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光伏板,构建兼具遮阳功能的“光伏车棚”——这不仅能为200余辆机动车提供防晒遮雨的停车空间,还新增30%车位,缓解了政务办事区域“停车难”“停车晒”问题。同时,通过光伏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每年可发绿电180余万度。这种模式不仅能实现物理空间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还能依托合同能源管理有效降低项目初期的投资压力与长期的运营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机构已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个,引入社会资金1.49亿元,托管面积72.4万平方米,每年可为公共机构节约能耗资金211万元,市场化节能辐射效应持续扩大。
点滴汇河,绿色理念融入工作生活日常
技术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之外,节能降碳的最终落地,还需回归到每个人日常行为的点滴改变。安庆市公共机构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绿色节约理念渗透到工作与生活的细微之处,于无声处显担当。
在节能宣传方面,我市开展“迎峰度夏节约用电”“节水器具普及”等主题活动,积极打造“黄梅戏+节能”特色宣传品牌,巧妙地将地方传统文化与节能理念相融合,使节约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光盘行动”已成为公共机构食堂的常态化举措。通过设置文明用餐引导员、推行小份菜及按需打餐等举措,有效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节约观念,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同时,积极推进创建行动,建成省级公共机构绿色食堂9家、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点28家、市级“无废机关”15家,形成了“示范引领、全域推进”的节能新格局。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安庆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倡导文件双面打印,减少签字笔、纸杯等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从源头处减少资源消耗。对工作中产生的非涉密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进行集中回收处理,有效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在能源使用管理上,我市加强照明精细管控,办公室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不必要的照明;公共区域夜间照明根据季节变化动态调整开关时间。引导工作人员养成节能习惯,空调运行期间保持门窗关闭,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设备不使用时调至节电模式,下班时关闭电源,杜绝能源浪费。电梯使用上提倡非高峰时段减少运转台数,鼓励“三楼以下不乘电梯”的绿色出行方式。
在日常出行领域,积极倡导“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行,5公里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135”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干部职工优先选择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有效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是撬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金钥匙”。当下,安庆正以数字之智优化能耗结构,以市场之力激活绿色动能,以点滴之行汇聚低碳潮流,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努力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安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