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配角总“掀桌”,究竟谁的错?

  近日,《哈尔滨一九四四》热播,杨幂在当中的表现引发争议,“掀桌”一词再次登上热搜。影视剧里“掀桌”是指配角太过精彩而抢占了主角的风头和热度,于此相对还有“上桌”,指的是主角和配角都在剧里有各自多年亮点,使该剧获得热度和口碑。

  “掀桌”最开始源于电视剧《长月烬明》里陈都灵饰演的叶冰裳一角,由于配角的人设比主角正常,加之演员的演技使得角色更生动,观众对配角更加赞赏,引发了主角粉丝不满,认为配角掀了主角的桌子。后来在《我的人间烟火》中,孟宴臣一角彻底抢了主角风头,“掀桌”成为观众对主角不满的一种嘲讽,和对配角演员表现的一种认可。

  配角上桌,是演员演技的真实对比。《我的人间烟火》中杨洋被网友吐槽,和演技有很大的关系,只能靠咆哮和皱眉演出的生气,让观众直呼“歹毒”。反观配角,孟宴臣身上的清冷被平时嘻嘻哈哈的魏大勋演绎得克制压抑,这种反差感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个配角出场不过几个镜头,就被观众捧上神坛。

  配角掀桌,其实也是剧本创作功力的不足。在剧本的创作中,主角承担着整个剧的核心使命,承担着“教化”作用,需要有完整的成长脉络,更完美的三观,性格、行为都需要丰满且合理。而配角只是为了起到推进主角成长的作用,一切都为主角成长服务,有一些鲜明的性格特点便可以展示得不错,并且这种不承担着“教化”作用的角色,更加贴近真实的“人”的形象,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反观《甄嬛传》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互联网甚至形成了二次创作的热度,是因为每一个角色都经得起推敲,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下,配角也有他们自己的故事线,是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个人的存在,所做的事情不是无厘头,而是有自己的思考。

  而目前市场上大多剧本来源于小说改编,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小说年代久远,并不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再加之利润考量对剧本的改编较为扁平单一,造成了配角更容易出彩的局面。

  “掀桌咖”论,也是娱乐圈发展畸形的一种体现。剧作番位之争让演员和粉丝吵得不可开交,根据原有的定义,番位与咖位并不是划等号的,而是与角色重要程度相关,番位靠前的演员不仅仅是主创,还应该承担着剧作的成败。但在内娱,娱乐圈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等级观念:“配角一定低于主角”“给主角做配就承认了是比对方小的演员”,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就让配角比主角表现得好成为一种错误。

  但纵观过往好作品好角色,并非出彩的都是主角,配角的生动多年之后依然能让人念念不忘,也能为剧添彩。应该说,在一部剧里,每一个演员的功过都不应该是对比出来的,主角和配角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创造属于自己角色的天地并不矛盾。

  演员不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不理智的粉丝困于自己的圈子里,二者盲目追逐着“仅彼此可见”的努力和热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观众买账的。

  同时,剧方在对角色的选择上,也遵循着“咖位论”,并不考虑角色的适配性,流量与咖位成为选人的标准,看似有很多适配的演员,其实在这一套规则筛选之后所剩无几,这也是观众不满的“换乘恋爱”式演戏的原因,总是那几个人在排列组合搭配演套路相似、人设无差的角色,对于观众来说,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对于演员来说也得不到提升,这也导致了配角更容易比主角出彩。

  影视剧创作者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观众不是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并不是乐意看演员栽跟头,毕竟比起桌子被掀,谁都乐意看到更优秀的作品。观众的不满,是对“歹毒”剧情的反抗,对演员业务能力的期待,对影视剧创作能力的批判。

  好的作品是相互成就的,对于演员来说,“粉丝可见”的作品可以哄骗一时,并不能帮助演员走得更好,也必将被行业和市场淘汰。对于剧方来说,演员带来的流量只是短暂的,对作品认真的态度,选择更适配的演员、制作班底,才是作品的长虹之道。

  做出一桌好菜,大家其乐融融上桌吃饭,才是大家都想看到的局面。


(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