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互联网上真相为何如此难寻?

  5月19日,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发布了关于“胖猫”事件的警情通报,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发,“胖猫”谭竹这一词条也再次冲上热搜。“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意味着“胖猫”事件真相得以公布:“胖猫”谭竹系正常恋爱、谭竹不构成诈骗罪,而胖猫姐姐刘某推动舆论网暴他人涉嫌违法。而在此前,不少网友还在为“胖猫”被骗而鸣不平,现如今却陷入了真相反转所带来的冲击中。

  2024年5月3日,“胖猫”谭竹词条首次登上微博热搜,持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互联网的二十天,我们见证了围绕“胖猫”所引发的“赛博哭坟”“外卖空包事件”“捞女龟男骂战”“人肉搜索”等事件的发生,本是不幸的悲剧却在互联网上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众声喧嚣”的闹剧。

  在这场流量与真相的网络博弈中,事实被搁浅,情绪的宣泄使得事件发展走偏和舆论失控。从事件开端的众多网友怒骂谭竹“捞女”,以及对“胖猫”的惋惜,再到警情通报后的调转枪头声讨“胖猫”姐姐刘某和认为“胖猫”不自爱不值得。

  “胖猫”在人们眼中早已不再是一个不幸逝去的人,而是化作名为“纯爱战神”的意义符号。在互联网中,“胖猫”不断地被消费伤害、直至真相出现迎来了“二次死亡”。“胖猫”事件这样的网络闹剧已成寻常,真相也总是一再的反转,我们不禁想问,为何互联网上的事件发展总是走偏?真相的寻求又为何异常艰难?

  首先,网络空间的海量碎片化信息使得真假难辨。互联网让人们的自由发言权在网络空间中充分行使,但互联网也使得人们对事物感知被割裂后放大或隐蔽,眼见为实的时代在网络空间不再存在。

  碎片化信息里的真相成为了可以被捏造的景观,现实中的一切都能在互联网上被人为雕刻。正如胖猫姐姐刘某有选择性的截取聊天记录和在直播间表演式控诉,塑造了谭竹“捞女”的形象,进而实现了操控网络舆论“网暴”谭竹的目的,并导致了现实事件发展的走偏。“胖猫”事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吃瓜”也越发消耗着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更使得赛博闹剧屡屡发生,甚至进一步扰乱社会秩序,倒逼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下场。

  其次,部分利益为先的自媒体鼓吹矛盾对立诱导公众加入情绪的狂欢,消解了真相存在的意义。在网络空间里,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了可以变现的稀缺资源,真实和理性退居后位,取而代之的则是观点和情绪。互联网“黑手们”的唯一信仰就是让人们引发强烈的情绪冲击,产生高热度的持续关注,进而转换为流量利益。

  “胖猫”事件中,新浪微博官方仅在热搜第二日就封禁了煽动两性对立、扩大矛盾的违规内容2569条,并封禁了235个违规发言账号。然而直至今日,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仍然存在煽动对立和矛盾的言语和账号,而这些充满情绪和冲突的内容正是部分自媒体所设置的互联网流量陷阱,只等待获取更多的公众关注和争斗,须知对立和冲突无法带来真相和慰藉,反而会偏离事件本质,让事件发展变得越发激进失序,争辩的公众不会得到所谓的胜利,不幸离世的“胖猫”也将难以安息,反而在“龟男捞女之争”中不断被消费伤害,而获利的永远只有挑起是非博取流量者。

  最后,信息鉴别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的缺乏成为了限制网民自身寻求真相的枷锁。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和信息纷繁复杂,注定了真相寻求之路必定坎坷。从“点读机女孩”事件到网红“猫一杯”虚构假新闻,再到“胖猫”事件,真相的一再反转以及网络舆论发展的失控都在告诫我们,我们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尤其是信息鉴别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否则在我们投身于一场又一场情绪的狂欢中,麻烦也可能找上自己。

  在“胖猫”事件中,冒充谭竹获取流量关注的违法者、威胁他人的网暴者和为流量肆意发言被封禁的“百万粉丝男主播”就是最好的负面教材。当网络“新瓜”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学会在“热事件”中“冷思考”,成为真相和理性的拥护者。

  “胖猫”事件的落幕,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闹剧的终结,但对于公众而言,警惕在网络陷阱的裹挟下伤害下一个“胖猫”,更好促进社会事件在互联网向上向好发展或许才是“吃瓜”的真正意义所在。


(王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