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注活力

  当前,宿松县广大粮农抢抓晴好天气,上足机械设备,收割26.7万亩小麦。仅用时十余天,便实现“颗粒归仓”,将“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 (《安庆晚报》5月27日)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仅用时十余天,宿松县26.7万亩小麦便“颗粒归仓”,这再次印证了,在科技赋能之下,田间作业将会更加轻松、智能,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实现机器取代人力,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提高粮食的质量,可谓好处多多。尽管我市长期以来深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仍不高,部分领域或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短板弱项依然明显,需要各级各部门统筹谋划、精准发力。重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一手抓农业机械推陈出新。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开发出更适合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同时大力推进机械化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资装备短板;一手抓农业机械普及使用。在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好处的基础上,发挥产业、科技、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合力,形成“一盘棋”机制,让广大农户买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必须要指出的是,要想为现代农业插上机械化翅膀,须构建高效协同机械化生产体系。比如,推进农机、农艺、农田、农业经营方式协同协调,加快选育、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多管齐下大力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

  安全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绕不开的话题,各级农业农村和质检部门应加强对农业机械的质量监督和安全检测,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同时,依托乡镇农机服务站,加强农机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切实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


(艾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