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庆要闻->正文

擎起“半壁江山” 挑起发展大梁
——安庆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在奔涌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民营经济以其不可替代的磅礴力量,擎起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安庆民营企业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强大的创新韧性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引擎、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在安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正拔节生长,构筑起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为这座城市在区域竞争中抢抓新机遇、培育新优势注入了澎湃动能。

  传统制造迈向“智造”新高地

  如果给“十四五”以来安庆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取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转型升级”。

  随着安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的跨越。

  环新集团作为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的“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已成为行业标杆。在该工厂内,5G技术实现了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工艺参数的自动下发,确定最佳研发路线、技术路线等,让生产效率提升了2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了180天,产品不良率降低了10%,每年节约电费约600万元。这一智能化改造使企业的活塞环产品成功进入全球一线汽车品牌供应链,企业年产值去年突破50亿元。

  不光是这些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在转型,一些扎根乡镇的中小企业也不甘落后。

  在宿松县复兴镇套口村宇宏纺织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有数名工人骑着小型电动设备来回穿梭,不时驻足检查机器运行情况。“我们引进了粗细络联等先进设备,所有工序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大大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公司负责人何响林说,同规模的生产线,原来需要几十名工人,采用智能化生产设备后,两三名工人就能完成系统操作。

  十四五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安庆的民营企业家们深知,唯有主动拥抱智能化、数字化浪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纷纷加入智能化改造的队列,勇当时代“弄潮儿”。截至目前,安庆已成功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48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4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

  当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当数据流驱动生产线运行,当“车间大脑”自主做出优化决策,安庆的民营企业正以全新的姿态,重塑这座工业城市的基因与未来。

  “专精特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在安庆,民营企业是规上企业的“主力军”。而单个企业体量不大、龙头企业偏少,是安庆民营企业长期以来的总体特征。在此背景下,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为众多安庆民企做强做优的必然选择。它们聚焦细分市场,迎难而上、主动求变、苦练内功,掌握“独门秘笈”。

  在安庆经开区的安庆瑞迈特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医疗CT球管核心部件——靶盘,前不久实现技术突破并进入量产阶段,这标志着这一核心部件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推进。

  “靶盘作为CT球管的核心组件,直接影响CT成像质量和使用寿命,此前长期依赖进口。”技术总监胡忠娟介绍,公司通过6年技术攻坚,在特种材料制造、靶盘精密加工及复合材料连接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靶盘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且成本显著降低。

  位于桐城经开区的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庆首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领域最高层次企业。从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到制造业单项冠军,金田公司一路进阶的背后,是对一张“膜”的深耕不辍。

  “这些年,我们一直聚焦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这一细分领域,并不断用科技创新来锻造‘硬实力’。”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兆中举例,公司生产的消光转移膜,解决了行业内消光转移膜普遍存在的转移不彻底问题;生产的彩色膜,减少了下游企业在应用时的印刷涂布工序,实现了节能环保;生产的超薄型镀铝膜,解决了行业内生产超薄型产品破膜率较高、铝层附着力较弱、表面瑕疵点多等问题……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获得2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

  “十四五”以来,安庆“专精特新”企业以规上工业1/5的数量贡献了超1/3的规上工业产值,成为我市工业企业的“排头兵”和企业上市“主力军”。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建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5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户、制造业单项冠军3户,数量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集聚构筑发展新活力

  近五年来,安庆民营经济不断从“单打独斗”向“集群作战”转变,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展现出强大的区域竞争力。

  在望江,平均每天有35万单童装发往全国各地,一条集创意研发、设计打版、生产制作、直播电商等环节为一体的童装产业链日趋完善。全县拥有童装生产市场主体3500多家、电商经营主体3100多家,拥有环锭纺34.5万锭、气流纺2.6万头、织机2000余台、服装生产加工设备8万台(套)、印染2.7万吨。前不久,该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太湖,一条“上游基膜—中游膜涂—下游显示”的功能膜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成为该县经济最核心的增长极。全县功能膜产业链上企业突破100家,企业数量以年均超20%的增速扩张。23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建成投用,与复旦、浙大等20多所高校合作的40多项产学研项目“落地开花”,为产业链输送源源不断的发展“智”力。

  在桐城,绿色包装成为当地产业的“金字招牌”,产业规模超200亿元,构建集原材料供应、注塑、吹膜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中度、专业化程度居全国前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领先水平。

  在潜山,制刷产业产品覆盖民用刷、工业刷、环卫刷三大类,实现“千种产品、万种型号”的多元化供给,生产规模与能力稳居国内前列。其中,环卫刷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0%,远销欧美市场;工业刷市场份额占70%,成功进入中高端领域,为华为、三星、京东方等国际知名企业配套屏幕抛光刷;民用刷市场份额也达到30%,作为品牌产品供应大型超市。

  …………

  放眼安庆,这些极具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同一个个强劲的“联合舰队”,让曾经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得以并肩远航。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化学反应”正在加速发生,为安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韧性与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庆民营经济将以创新为引擎,以转型为路径,在“十五五”新征程上稳步前行。随着各项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创新活力的不断迸发,安庆民营经济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 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