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何诚斌:怀宁建县与何氏家族

  629aab42-9ae8-4835-93de-4cf111b20429.png

何氏家谱(图片来自网络)

  怀宁建县得名,是否与吾祖何氏有关?

  据何氏宗谱记载,迁入潜怀的始祖为桢公。清末举人、民国众议院议员、怀宁江镇人何雯,在其乡试朱卷所示“始祖讳元干,汉尚书光禄大夫”。“何氏库岭股惇叙堂”微信群有人转发如下:“吾何氏十七世桢公,字元干,有文学气,容貌甚伟,历魏幽州刺史廷尉,晋太和初徵授尚书光禄大夫,卒追封雩娄侯。晋太和年间桢公游潜天柱之山谷,见其山清水秀土沃风醇甚是喜爱,而又因恩念先祖不忘祖居故郡,于是从山东任城迁居于此,嗣是子孙日隆蔚起遂成郡望,庐江何氏世系一脉相承以至于今,故吾何氏以桢公为迁潜一世祖(世人称桢公‘何庐江’),而潜山亦为庐江何氏(望族)发源之始。”

  经查,何桢公生卒不详,授尚书为入晋之时,而到太和年间,应是桢公之曾孙、玄孙生活的时代。何氏多官居要职,手握重权,家族显赫,且与皇族有姻亲——何桢的玄孙女何法倪为晋穆帝皇后。曾孙何充为骠骑将军、尚书;玄孙何惔南康太守,何澄尚书左仆射。

  何桢擅兵法计谋,“泰始八年(272)正月,朝廷派监军何桢持节与胡奋、路蕃共同讨伐匈奴刘猛,多次得胜。何桢素有志略,认为刘猛军队凶悍,少数兵马并不能制服,便诱使刘猛手下左部帅李恪杀死刘猛,于是匈奴震服,多年不敢作乱。”(百度资料)他的儿孙也多文韬武略,或将军,或名臣。

  东晋太和(366-371)距东晋义熙(405-418),近则34年,远则47年。东晋义熙中始置怀宁县,县治梅城(今潜山市梅城);在设怀宁县的同时,又于汉庐江郡的南部另设晋熙郡,属豫州,下辖怀宁、新冶、南楼烦、阴安四县及太湖左县,晋熙郡治亦设于梅城,郡、县同城而治。

  “南楼烦”是一个侨民县。“楼烦”为蒙古语的音译。移民(游牧民族)从北而来,是否与何桢及其子、孙征战匈奴,集中安置在怀宁县洪泛区及湖区(今望江县)以益于管辖呢?不得而知。《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载:“南楼烦县,原属并州雁门郡,位今山西宁武县,东晋侨置,属晋熙郡。”来自雁门楼烦县及并州的侨民和四处的流民,实现了同皖人的融合,他们在接受怀宁本地人饮食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饮食文化输入了怀宁。我在写《怀宁面点历史渊源》时,考证得出,怀宁建县之前已经在以水稻为主粮的基础上,利用曹操屯田时推广的小麦品种开始零星种植,到东晋义熙北方人口流入,小麦种植面积得以扩大。

  现在人们对所谓的“怀宁兹土”的理解,一说“永怀安宁”之意,一说“怀德维宁”之意。无论针对什么意思而取名“怀宁”,均寄托良愿,以示嘉政。怀宁建县数年后东晋亡,虽几经改朝换代,而桢公德泽遗芳,后人为官多以德望称于朝野,或直言不阿,或有功相让,或力荐人才,或激流勇退,或栖隐分产,故政权更迭家族亦无甚冲击毁损。如何桢曾孙何充,官至宰相,《晋书》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

  “义熙”是晋安帝司马德宗(382—419)在位时最后一个年号。义熙前,他被桓玄挟制、逼下皇位。元兴二年(403)十一月,司马德宗被桓玄亲信卞范之扶着手,写下禅位诏书。接着,他被带到大殿上,由司徒王谧捧出玉玺,宣布禅位。事后他被安置到浔阳,封为固安王。十二月,桓玄做了皇帝,国号楚。第二年,刘裕等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刘毅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同日起兵讨伐桓玄。桓玄挟迫司马德宗逃到江陵。刘裕等人的军队迅速进入建康,刘毅、何无忌等率军西追桓玄。桓玄被打得大败,弃下司马德宗,逃往四川,路上被杀。司马德宗在何无忌的护送下到达建康复位,他有感于自己“不能缉熙遐迩”,将军们“义旗载捷”,故改年号为“义熙”。(《晋书》)

  我推断,怀宁置县时间有可能就在义熙元年(405),司马德宗及其臣僚,或以为可以永怀安宁了,或以为天下仍处在动荡之中,以期怀德维宁。“怀宁”这个符号,是精神的抚慰和寄托。义熙元年三月,安帝在诏书中对冠军将军刘裕、辅国将军何无忌、振武将军道规表彰一番,然后说:“念功惟德,永言铭怀。”(《宋书》)

  另有一种可能,是义熙九年(413)置怀宁县,因为这一年实行了东晋以来的第四次户籍整理和行政区划调整,居民不分侨民和原住民,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史称“义熙土断”。当年,时任太尉的刘裕认为桓温“庚戌土断”已过时,失去作用,人口和实际户口数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多被并省,归入本地郡县。

  义熙年间皇权又旁落到刘裕手中。“永怀安宁”,其意明显有着归还君位的指向,刘裕不反对?而“怀德维宁”尽管有“德”字可作想象,可除了司马德宗,还有司马德文(后来当了短暂的皇帝),能杜绝人们的揣测议论?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司马德宗驾崩(或称病死,或指被刘裕派人杀死),司马德文继位,做了东晋末代皇帝。

  有绝对话语权的刘裕对设置怀宁县,是亲自定夺,还是没有过问?他对“怀宁”二字的含意没有用心?是表面上尊重晋安帝司马德宗取名之意,还是与司马德宗在取名“怀宁”上意见完全一致,以至于他做了南朝宋皇帝也不去更改它?他上表提出“土断”时说:“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暇给。是以宁民绥治,犹有未遑。”“垂矜万民,怜其所失,永怀鸿雁之诗,思隆中兴之业。既委臣以国重,期臣以宁济,若所启合允,请付外施行。”(《宋书》)。

  土地改革涉及士族利益问题,需要得到辖区士族的支持。或许“怀宁”名称就是刘裕采纳了庐江郡望族何氏的意见。当时,何氏文臣武将、学士们对于世居之地置县,有何表态呢?史料缺乏,无法考证。可知的是,何桢公玄孙何澄,当刘裕在前线打仗时,晋安帝将琅邪王师何澄升为尚书左仆射。后来,刘裕当了皇帝(宋武帝)。再后来,何澄之孙何瑀娶刘裕的女儿豫章康长公主刘欣男为妻。怀宁建县时,何澄已是晩年,或许已经去世。何澄之子大司农何融遇上了怀宁建县。同一时期,另有一些宗亲,均在乱世中发挥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义熙中,何叔度为尚书,为金紫大夫,入宋为吴郡太守。何叔度有两件事值得一说:某人盗窃,其父将他捆绑后自首,法律规定一个人盗窃全家判死刑,何叔度提出异议,认为这样殃及无辜并造成匿报,皇上接受了他的意见,只杀盗窃者本人;何叔度的儿子何尚之升官后回庐江潜县探亲,一百多人送行,何叔度告诉得意回家的儿子,他们是送吏部郎的,与你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看重你的权力,而不是真正敬重你。

  《宋书》称何尚之“雅好文义,从容赏会,其为太祖(刘裕)所知”。何尚之年轻时追随刘裕北伐,任府主簿,获赐爵都乡侯,后来成为南朝宋吏部尚书,并且是“南学”的创始人。庐江郡分治晋熙及建县怀宁,何叔度父子及其士族绝不会无动于衷。现在大胆假设,或许就是该郡何氏建议设置怀宁县。

  怀宁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1600余年了,而今怀宁、潜山,何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人口众多。吾祖作为庐江(今天柱山麓)望族,若无直接参与怀宁置县之议,但至少见证了怀宁建县的过程。

(何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