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我和我的祖国】把幸福投递千万家

  2013年,安庆市快递业首次有统计数据,全年业务量为762.09万件。此后十余年间,我市快递业规模急剧扩张。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市快递业务量达到3.2亿件。收发快递已成了每个人的生活日常。

  从最开始的两三间门面、四五辆车、七八个人发展到拥有上百亩的专业快递物流园区,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上千人……近日,三位快递行业从业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工作生活之变。通过讲述,让大家感受快递物流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感知物流业态的革新迭代。

13.jpg

  京东云仓快递物流园(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通讯员 胡求 摄

  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9月21日,大观区现代物流园内,智能自动化分拣设备快速准确地处理快递包裹,现场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再招3名分拣员,2名装卸工,招聘信息今天要发出来。”中通速递招聘负责人何承君的电话响个不停。每接一通电话,他都详细介绍一遍招聘需求,以及岗位职责和待遇。

13.jpg

  今年43岁的何承君2008年在淮北市从事电商工作,2015年为了照顾父亲回到家乡安庆。“一开始在叶祠东苑租了个门面房,主要承担周边快递业务。”何承君说,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请了两个业务员,派送和揽收周边小区的快递。

  “2017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所有快递点包裹堆积如山,安庆中通速递转运中心急缺人手,我被抽调到那里工作。”何承君回忆道,后来,随着快递业务量的增长,便将亲朋好友喊来帮忙,一方面帮助就业,另一方面为了扩大从业人员规模,满足业务增长需求。

  在快递转运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后,何承君对业务越来越熟悉。2018年,他承包了安庆中通速递公司的快递分拣、装卸等业务。此后的两年里,何承君还陆续承担了圆通、邮政、顺丰等快递公司在物流园的分拣、装卸业务。

  “现在,安庆大部分快递公司的快递分拣、装卸业务都是我们在做。刚开始只有两三个人,如今已有一千余人。目前,安庆中通速递每天进出港快递件数量达到五六十万。”何承君说,随着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快递公司引进自动化分拣设备,每小时可分拣6万件快递,是人工的6倍,不仅大幅提高效率,还增强了准确性。

  快递业务量增长迅速

  2008年进入邮政行业后,宋志胜从投递员做起,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送报刊、挂号信、通知书等。如今,他是中国邮政安庆分公司孝肃路营业网点负责人。

13.jpg

  “作为邮政人,始终秉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将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到客户家中走访,尽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寄递需求。”宋志胜告诉记者,从业的16年里,他兢兢业业工作,风雨无阻地投递,耐心细致地服务,赢得了客户们的好评。

  “2008年刚工作时,投递和揽收业务是分开的,2010年揽投一体化。近些年,营业网点、投递员、邮政快递业务量等都在增多。现在,城区的营业网点有八个,每个网点从一开始四五个人发展到二三十人,每天的业务量从一百单左右增长到现在的四五千单。特别是‘双11’‘618’促销时,邮政快递件是平时的3到5倍。”宋志胜回忆说,客户群体也在发生变化。以前邮政件投递以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为主,现在投递给居民的邮政件逐渐增多。

  快递件为何增长如此之快?宋志胜分析认为,主要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天猫、京东、淘宝等购物平台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直播带货平台越来越多。除此之外,购物群体在不断扩大,以前年轻人在网上购物比较多,现在老年人也在网上购物。

  快递服务越来越规范化

  打包、扫描、装运……9月20日,位于九塘路和经十四路交叉口的菜鸟速递网点外,胡佳平正在分拣、扫描快递。

13.jpg

  两年前,胡佳平在池州市东至县转行做起了快递工作。因为爱人在安庆上班,加上原先的工作地点离家较远,转行近一年后,胡佳平来到安庆继续从事快递工作。

  “目前我主要做揽件业务,揽收范围主要是安庆汽车城、水产大市场、育才中学等,一天能揽收130件左右。”胡佳平说,每天8时准时揽件,按照小区之间的距离和快递件集中分布情况规划好线路,一般在客户下单两个小时内揽收完,一天下来要跑近70公里。

  近两年,快递市场规模逐步壮大,整个行业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以前,快递大多是未经收件人允许就直接放到快递柜或驿站,快递丢件的情况较多。中老年人和生活在农村的人,送货上门的需求比较强烈。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新规细化了快递服务及时限等一系列标准,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度,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胡佳平告诉记者。

  虽然快递新规对快递公司和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胡佳平表示,“当快递员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每一个交到我手里的包裹都是客户对我的一份信任。从客户手上接过来的,不只是一个包裹,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全媒体记者 徐志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