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安庆是安徽农业大市。近年来,安庆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村增收,着力抓住农业产业化发展这根主线,致力于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乡村全面振兴、农民稳步增收。一批和美乡村竞相争艳;一批农民变身市民;“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倍增……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安庆部分乡村,听村里人讲述自己和安庆“三农”发展的故事。
9月12日,怀宁县小市镇田野里郁郁葱葱,微风拂过,飘起阵阵稻花香。通讯员 檀志扬 张瑞 摄
从农民到市民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大观区十里铺乡十里村村民张秀英,与新中国同龄。谈及过往,她印象深刻。“小时候经常吃不饱。”张秀英说,那时候饿极了就跑到田埂上挖野草根充饥。“我至今还记得野草根的味道,甜甜的、涩涩的。”
十里村村民张秀英。(本人提供)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张秀英家有了6亩地,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1995年左右,随着集贤北路拓宽建设,张秀英家的田地被征迁。“女婿进了大修厂,女儿也在村内企业上班。”张秀英说。
2002年,女婿陈小平辞职,在村内九华工业园租了3亩地,办起了汽车车厢拼装企业。
9月18日上午,身穿工作服,正和一线工人一道作业的陈小平告诉记者:“我是农民出生,后来办了企业,不敢忘记以前的日子。企业办了20余年,目前有7名工人,年收入约30万元。”
十里村位于城郊,不仅是张秀英,如今该村所有村民都成为了市民。他们的转身之路也是近年来各地许多新市民的写照。
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我们的乡村富了、美了、火了
现年47岁的姚有志是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党支部书记,在外地事业有成后,毅然返乡助力乡村振兴。
毛畈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志(右)(本人提供)
姚有志出生在菖蒲镇毛畈村,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深知农民的艰辛。2014年在无锡事业有成的他毅然决然返乡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年,他一直深耕乡村发展,致力于为农民谋福祉。
毛畈村,位于岳西县东南边陲,辖14个村民组、370余户、1400余人。2014年以前,一条天仙河,把毛畈与外界隔绝开来;村民出村没有桥,只能靠木筏摆渡;泥泞的泥巴路、“空白”的村集体经济。在姚有志的带领下,如今的毛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土特产卖出去了,年轻人回来了,游客也来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毛畈美了、富了、火了,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近两年,姚有志开设了自己的抖音号——“有志者事竞成”。互联网,让他更火了、更红了,也让毛畈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火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2014年起,安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6万以上,成功让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年来,我市全力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深做实“五大”帮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我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为安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满目疮痍到绿水青山
我们捧回4块“国字号”招牌
金秋九月,安庆市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风景秀丽,杨亭村安宁祥和,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3360人,有山场18000亩。
宜秀区杨亭村书记杨江勤(左一)(本人提供)
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亭村还是城乡边缘地带的一个偏僻山村,是个穷旮旯!为了致富,彼时村里各种小型林场泛滥,小煤矿、小砖厂林立,使得绿水青山逐渐满目疮痍。
“生态也是生产力!”“不准在山上伐一棵树!”1998年,杨亭村定下规矩。在关停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后,村内开始栽上了枫树、茶树、杨梅树等。见缝插绿、四季有景,曾经的青山恢复了生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江勤跟村里多数人一样,为了赚钱,背上行囊外出务工,并在辽宁闯出了一番天地。过节回家时,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感受到了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激情。于是,他萌生了返乡参与家乡建设的念头。
2014年换届之际,在村“两委”的再三邀请下,杨江勤回到了杨亭村当上了村主任。回村以来,杨江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常抓常管,久久为功,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2017年,杨亭村成为了安庆市林长制改革示范村。杨亭村的生态更好了,经济效益也来了。发展集体茶园,创办村集体茶厂,打响龙山野茶品牌……“我们村产的茶叶供不应求,很多客商提前到村里收购。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杨亭村党委书记杨江勤一脸兴奋说道。
如今的杨亭村,白墙黛瓦、垂柳依依,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毗邻农舍,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成功摘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四块“国字号”招牌。
“微休闲、微度假,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2023年,杨亭村成为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茶叶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联农带农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