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1日
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
称他是为抗日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我们邀请了童长荣的族弟童雪峰
写下一封家书
致敬我们的怀念
给先辈的一封信
尊敬的族兄:
您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举国欢腾,国泰民安,我们怎能忘,盛世中华之景象皆由像您一样的无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您的名字镌刻在我们心里,您的事迹传颂在天地之间。
怎能忘,您在日本留学时写给母亲的信,字字情深,句句意远。既是您写给母亲的信,也是写给全中国母亲的信,更是对全中国母亲寄寓最美好的祝愿:能够享受安康生活。
怎能忘,您把孝敬母亲的拳拳之心转化为对党的事业忠诚,为了民族解放,转战南北,克己奉公,无怨无悔,开展、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游击队。
怎能忘,在抗日运动高涨时,您把很多抗日救亡的歌曲寄回家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家乡的男女老幼都会唱,极大地鼓励了广大群众抗日救亡的决心和斗志。
怎能忘,您与杨靖宇、赵尚志等一起赴东北,点燃了“东满”抗日烽火,您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有口气,就要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如今,在东北大地,在长江之滨,在黄河上下,在长城内外,您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永载史册;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您这样伟大而平凡的人前仆后继,才创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
族弟:童雪峰
2024年9月21日
东北抗联的开创者——童长荣
2015年7月,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登陆央视一套,杨靖宇、赵尚志等一批抗联将领的英雄事迹悲壮惨烈、气吞山河,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但实际上,在东北抗日联军组建之前,为这支队伍奠定了强大基础的还有一位英雄,他就是童长荣。
童长荣,原安庆枞阳县枞阳镇人,190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虽然父亲死得早,家境日渐衰落,但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
1921年,在叔父等人的资助下,童长荣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省会安庆的民主运动蓬勃兴起,这对童长荣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积极投身青年学生运动,被推举为学生联合会领袖,成为安徽青运史上的先驱者之一。
1925年8月,童长荣和王步文等一起公费留学日本,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日本特别支部领导人之一。1928年5月,日军在济南枪杀中国军民,史称 “五卅惨案”。童长荣在东京愤起组织“中国侨日各界反日大同盟”,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日斗争。后来,遭日本当局逮捕并被驱逐出境。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共沪东区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等职,同时秘密参与领导 “左联”的发起和筹备工作。
童长荣青年时期照片
童长荣是独生子,离开家乡时只有十几岁。由于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生死难料,童长荣只能偶尔用化名写信回家,他心中最为牵挂的,是守寡多年的母亲。
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至今保存着一份颜色发黄的家书。
“母亲大人,好久没有写信回家了,劳你老人们挂念,心实不安。乡里的兵匪之乱,怕还未平静。在社会未变革,上下未颠倒以前,这不独是中国,全世界都走到五叔常说的‘大劫’的关头,但也是黑暗和光明的天晓。”
这是1925年夏天,童长荣从日本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尽管信中永远没有地址,但这对思儿心切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但是,从1931年以后,望眼欲穿的母亲再也没有了儿子的音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的铁蹄蹂躏之下。危难时刻,童长荣和杨靖宇等一大批骨干被党中央紧急调往东北。24岁的童长荣被派到抗日斗争异常残酷的吉林延边,担任东满特委书记。
在长达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童长荣一手整编了延吉、和龙、汪清、珲春4县的游击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东满游击队,开辟了20多个抗日根据地,并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先后和日伪展开了60多次战斗,使东满游击队成为一支威震东北的抗日武装。
童长荣牺牲时的场景
1933年11月,日军纠集大批兵力,由空军配合,向中共东满特委驻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大举进犯。在敌人长达50多天的‘大讨伐’中,实行了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1934年1月末,特委决定撤离小汪清根据地,童长荣拖着久病之躯带领队伍,在汪清的深山密林里,开展游击战。
然而,童长荣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肺结核病。1934年3月21日,身患重病的童长荣和部队被敌人包围,在腹部中弹后仍继续战斗,最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童长荣烈士陵园内的童长荣雕像及烈士墓
童长荣牺牲的消息传到了中央苏区,此时,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毛泽东异常悲痛,当场提议全体代表为童长荣烈士默哀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