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人类禁区”何以成为网红景点

  今年国庆假期,“哀牢山”成为旅游界的热门话题。9月28日,名为“山取”的抖音账号发布了一位颜料师独自进入哀牢山寻找矿石原料的过程,视频中颜料师的探险“奇遇”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一举冲上抖音热榜。“一亿人勇闯哀牢山”“我在哀牢山很想你”等词条占据了国庆期间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榜。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实际上它并不是一座山,而是属云岭余脉、位于滇东高原和横断山地两大地貌区分界线的一片群山。该地处于重要的交界过渡地带,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短视频画面中呈现为陡峭险峻的地形、高大参天的树木和虬曲盘绕的枝干,视频中缓慢的镜头语言再加上空灵的背景音乐,共同塑造了一个存在于社交媒体中的“神秘哀牢传说”。

  地质专家指出,哀牢山存在带磁性矿物的岩石,会造成地磁异常进而导致指南针失灵。景区亦警示游客,山中浓雾可能会导致人缺氧失温,复杂的悬崖陡壁和毒蛇熊豹等野生动物也可能对探索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哀牢山的热度持续不断,看似偶然,其实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从受众层面来看,民众的生活品质提高,对个性化旅游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哀牢山”则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全新、小众的选项。

  从宣传者角度来看,网红博主在哀牢山爆火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些博主立足现实,致力于向网民科普哀牢山的真实情况;而更多想要在流量池里分得一杯羹的账号则不断模糊言辞、故弄玄虚,通过炒作、暗示等方式引导受众向非理性的方向讨论。

  随着热度的不断攀升,网络平台关于哀牢山的讨论逐渐偏离现实情况。一张随意的截图,加上“听说”二字,就可以捏造一段不知来源的哀牢山奇闻怪事。

  短视频等平台所引发的“媒介朝觐”热潮也助推了“网红景点”的热度攀升。“媒介朝觐”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库尔德里提出,指人们按照媒介中图片、视频等叙事的指引,去往其中的地点进行旅行的行为。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介朝觐”开始由强调仪式感和意义感的旅行转向注重快节奏、浅层化的打卡式体验。近年来,“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全民式打卡”无一不证明了媒体对旅行行为的重要影响。

  “哀牢山爆火”事件凸显了官方及时发布权威性解读和科普的重要性。与同样出圈爆火的淄博、哈尔滨等地不同,哀牢山的环境特殊,既需要游客保障自身安全,遵守规则,远离禁区红线。哀牢山的热度起源于网络视频,但热度持续至今,网络平台上却少有影响范围较大的景区官方科普或安全提示。

  许多网民更愿意沉浸在关于哀牢山的神秘故事和各种“禁区传说”中,对于新闻的严肃科普则兴致索然,这为博主们借助朦胧的传说进行“花式”拓展和延伸提供了空间,极大增加了哀牢山的热度。但仅靠这些话题维持哀牢山文旅热度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借助这次“出圈”正确宣传哀牢山,还需要官方谋划长久之策。

  哀牢山中的所谓“人类禁区”不过是未经开发的原始环境,若有“户外小白”效仿网红博主擅入其中,遇到迷路、失温及猛兽等风险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目前,哀牢山已有开发相对成熟的景区,如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宏大壮观的南恩瀑布、如诗如画的云海日出都是值得观赏打卡的奇观。与其效仿网红追求短期的冒险刺激,不如进入设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内中细细品味自然奥秘。


(任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