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傲风尘 麟阁奠忠贞——纪念韩伯棠烈士牺牲110周年
1914年12月1日,苏州城皇废基刑场,一群心怀大义的年轻人从容不迫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临刑前,其中一位年轻人用鲜血写下绝笔诗,向这个世界告别,向他热爱和痛恨的一切告别:“借债重重已破家,是谁断送好中华?千秋自有董狐笔,撒手西归不理他。”书罢,英勇就义,年仅22岁,他的名字叫韩伯棠。
韩伯棠革命烈士证明书。通讯员 蒋非 摄
韩伯棠,字守唐,又名家铭,别号叶芬、笑桓、芍轩,望江县城东门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出生的他,自幼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深受师长喜爱,是一位“别人家的孩子”。
韩伯棠先是进入位于安庆的安徽陆军小学堂学习。虽说有个“小”,安徽陆军小学堂却一点也不小,前身是安徽武备学堂,著名校友有:熊成基、范传甲、石德宽、程良……这些已经镌刻在安庆城的名字,相信不用过多介绍了吧。
不过韩伯棠并没有在安徽陆军小学堂毕业,而是在17岁时以本省旧制中学优等生资格考入中国官办第一所法律专门学校——京师法律学堂。该学堂的创始人为伍廷芳。伍廷芳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长期在英国学习法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
学校是“第一”,创始人是“第一”,在这样一所学校就读,安安稳稳毕业,可谓前途无量。但是,韩伯棠志不在此。
位于望江县城东门老街的韩氏堂轩,是韩伯棠烈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通讯员 蒋非 摄
不得不说,清廷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方面,是舍得花力气的。即便韩伯棠离开了培养大量革命者的安徽陆军小学堂,在京师法律学堂仍然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他与来京的同盟会人员接触中,对同盟会政治纲领大加赞同,旋即在毕业前秘密加入同盟会,全身心投入革命的洪流中。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城的第一声枪响,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
武昌首义消息传来,热血沸腾的韩伯棠与彭家珍、赵铁桥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在北京泸州会馆秘密策划起义,不料事泄被捕,关押在京师警察厅看守所,京津同盟会动员多方力量营救未果。
1911年12月18日,“南北议和”开始在上海举行。这是在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皇室岌岌可危之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清政府与南方革命党人的和谈。议和会谈之前,南方代表伍廷芳提出以释放韩伯棠等革命者为先决条件。韩伯棠等人得以出狱。
恢复自由的韩伯棠更加坚定追随孙中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推翻清朝统治,比如,积极参加同盟会的暗杀活动。
暗杀,既有反动势力对进步力量的暗杀,也有进步力量对反动势力的暗杀。值得注意的是,清末从事暗杀的革命者大多为知识分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蔡元培、陈独秀等人也钻研过如何使用炸药暗杀清廷要员。
就在韩伯棠参与暗杀活动后不久,同盟会新的暗杀对象也很快浮出水面。
1912年1月12日,为对抗辛亥革命,清皇室贵族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秘密召开会议后,1月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名义发布宣言,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反对共和。他们密谋打倒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良弼甚至许下三月内击败革命军,否则愿斩首级的“豪言壮语”。
行刺良弼,不得不为!
1912年1月26日是农历腊月初八,清廷为了笼络人心,有为亲近公卿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同盟会京津分会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刺杀良弼。按照惯例,京津分会暗杀部依然通过抽签决定暗杀执行人,结果是彭家珍抽中主签,赵铁桥、韩伯棠抽中副签。
26日夜的北京城,月黑风高,天寒地冻。三人化装,赵铁桥装成某道员,彭家珍为投刺者身揣炸弹,韩伯棠化装为随从,三人闯进良弼家,伪称拜谒。恰巧良弼从外面进来,刚下车,彭家珍随即取出炸弹掷过去。
良弼被炸断左腿,两天后不治身亡。彭家珍也躲避不及,被一块弹片击中后脑霎时殒命。赵铁桥和韩伯棠趁乱跑出良家,赶上快车驰奔天津。
对于这次成功暗杀,孙中山非常赞赏,高度评价说:“我老彭收功弹丸!”
炸弹彻底摧毁了宗社党人的信心。2月12日,清宣统帝宣布逊位。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次南北议和以袁世凯攫取最高权力而告终。
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发动“二次革命”,南方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矛盾公开化。
1913年,韩伯棠奉孙中山先生密令,化装出京至上海,与程饭牛、江寿山、钟鸣世、方世林等接上头后,秘密联合军警策划起义事宜。终因袁氏死党防范甚严、无机可乘,遂改变地点到沪周边地区开展活动。
期间,韩伯棠回过家乡望江一趟,变卖所有值钱家产,不惜倾家荡产带到上海,作为组织活动经费。
1914年3月,韩伯棠又到苏州策划起事。
之所以选择苏州,也有原因:一是苏州受反清爱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潮影响比较深,革命党派人来苏活动频繁,也就是说有着良好的革命基础;二是“二次革命”时,继黄兴为讨袁军司令的韩恢先派曾兴吾、文凤藻以及德国人爱特到苏州活动,随带手枪7支、子弹2000发,后派韩伯棠、钟鸣世等到苏运动军、警,准备起义,设秘密机关于盘门内三多巷45号,与外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络。
历时数月,部署就绪,韩伯棠等组成讨袁军苏州水陆各军司令部,准备了印信、旗帜、名册、布告和讨袁檄文、炸弹等,定于10月23日晚起事。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行将起义计划被打入革命队伍内的密探沙子慎告密。沙子慎本是苏常道尹公署保卫队长,他伙同苏州警察厅探员伪装革命,混入韩恢在上海法租界设立的秘密机关。韩恢、韩伯棠、钟鸣世等未能觉察,并深信不疑,留下极大隐患,敌人还是抢先了一步。
10月22日夜,苏州警察厅派出警长、巡士及保安队百余人,在大雨中包围了三多巷45号苏州同盟会秘密机关。逮捕了正在聚会安排起义具体工作的韩伯棠、钟鸣世、李英、方径厚、唐荣、张超、余质甫共7人,并搜去了讨袁军旗帜、炸弹、手枪及讨袁苏州水陆各军司令委任状。
韩伯棠被关押在苏州警察厅,苏常道尹殷鸿寿多次提讯,韩均直言不讳,宣陈革命宗旨。殷爱其智勇双全,婉言诱劝韩投效袁世凯,遭到韩的严词拒绝。他说“党纪必遵,素志不移”,并瞋目怒骂:“生不能啖袁氏之肉,死当为厉鬼,以杀国贼。”
虽在狱中,他仍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常吟诵文天祥《正气歌》以激励革命党人。因韩跟随孙中山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一度在日本东京某校做教学工作,他把在狱中编写完成的《法政讲义》一卷文稿,托殷鸿寿转寄这所日本学校,了却自己一份心愿。
经江苏都督冯国璋与江苏巡按使齐耀琳批饬,1914年12月1日下午4时,殷鸿寿派保安骑巡二队将韩伯棠与钟世鸣、唐荣、李膺、方世林5人杀害于皇废基刑场。
韩伯棠等遇害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12月4日上海《申报》《时报》均刊登了这个消息。林森、戴佳贤、叶楚伧、蔡元培、房秩五、童汝川等各界人士闻讯纷纷题赠匾幅和挽联。林森题赠匾额:“血碧千秋。”蔡元培送挽联:“嚼齿恨权奸,几番演说当途,挑动一雄翻大局;甘心死民国,数语明怀投笔,让他四友伴嵩山。”房秩五送挽诗:“天生侠骨傲风尘,倚马才华不让人。壮志未酬身报国,千秋麟阁奠忠贞。”
韩伯棠绝笔诗有典故:董狐。董狐是一位史官,秉笔直书,不徇私情,实事求是,忠实履行史官的神圣职责,被孔夫子赞为“一代良史”。
房秩五挽诗中也有典故:麟阁。因为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所以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
专家说文物
“《中共望江党史》记载,戊戌变法以后,望江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渐趋激烈,积极投身推翻清朝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革命斗争。韩伯棠烈士正是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望江人民的典型代表。他牺牲于1914年12月1日,是第一个在外牺牲的望江籍革命烈士。”望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檀革才介绍,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韩伯棠革命烈士证明书。2023年9月30日,升级改造后的望江烈士陵园英名墙上,也刻上了韩伯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