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六尺巷故事的记录者是什么样的人?

  1938年7月,日寇逼近宿松县城。当时的宿松县城,对于逃难的人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手段对付盛夏里的闷热。午后的大雨?或许它能带来一丝丝清凉,却给他们前行的道路增添了许多难以应付的泥泞。然而,这一切煎熬,都不及鬼子飞机的轰鸣声和不时响起的枪炮声,令人感到厌恶。

liuchixiang.png

  如果回到当时的宿松县城,拿到县里出的报纸,十有八九能看到一则寻人启事。兵荒马乱的,寻哪位呢?寻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桐城老者。

  为什么要寻他呢?老者有位朋友,名叫许世英。许世英是东至县人,又曾在安庆当官,跟桐城老者不仅是老友,四舍五入也算老乡了。说到当官,许世英当过清朝的官,也当过北洋政府的官,官还不小,一度当过内阁总理。当时的许世英,在国民政府任赈济委员会委员长,虽然已经不算实权派,但威望还是有的。他写信给国民党宿松县政府,请当地关照一下那位老者,还是很有效果的。为了在成千上万的难民中找到老者,国民党宿松县政府想到了登报寻人的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老者也顺利得到了关照——得到了七八辆独轮车。

  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呢?老者有一个外甥女,名叫马君宛。马君宛有一个儿子,名叫方管。方管有一个笔名,叫舒芜。这个故事就是作家舒芜记录的。

  他说:“在宿松上路那天,我记得很清楚,雨下得睁不开眼,车轮陷进泥泞里很深。头顶上敌机在‘嗡嗡’地叫。老弱、妇女都坐在车上,我们这些男人,年纪轻一点的,围着独轮车前前后后,推的推,拉的拉,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一整天才走出二三十里,到小池口坐上了去九江的船。这时,消息传来,日本鬼子已经到了潜山和太湖。后来证实,我们离开三四天,宿松就沦陷了。”

  那么,这位老者又是谁呢?马君宛的父亲,名叫马其昶。众所周知,桐城派“一马二姚”是郎舅关系。又因姚永概去世于1923年,所以,当时在宿松和马君宛一起逃难的那个舅舅,只能是姚永朴。

  其实呢,这番推断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舒芜在回忆中明确提到了:“姚老先生名叫姚永朴,字仲实,是我母亲的舅父。他是姚鼐的后裔,也是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曾任北京大学、东南高等师范等学校的教授,晚年在安徽大学当教授。他有个孙女儿在桂林,孙女婿是铁路工程师,参加修筑湘桂铁路。我们去桂林,就是投奔这个关系去的。”

  姚永朴,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人。他的父亲姚浚昌是桐城派著名的学者、诗人。他的祖父姚莹……就不说了,往期的“文物自介书”讲过很多了。

  1938年,出生于1861年的姚永朴虚岁已经78了。这个年纪的老人,就算不走,只要不与日寇勾搭,断不会被苛责。更何况,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桐城到桂林,如此长途跋涉无异于冒死涉险。事实上,此次逃难之旅也确实极大地消耗了姚永朴的生命力,是造成他次年病逝于桂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尺巷02.png

  姚永朴为什么在78岁的年纪远走他乡呢?

  1939年3月24日,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屈映光致函教育部长陈立夫:日军犯皖,安徽大学姚永朴先生年近八十,义不受辱,携家人十余口,冒险出逃,避难桂林。白发一翁,陷于无告,知者咸为扼腕。似此儒林耆宿,暮齿流难,国家对之宜有崇奖。

  “义不受辱”四个字,正是很好的回答。

  姚永朴等人的抉择,也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尊重,教育部决定给流亡迁徙道途中失业的老师宿儒,健在而生活困顿之耆彦,予以急速之救助。救助金还附有陈立夫署名信函,“藉伸尊敬之谊”。

  此事因姚永朴而起,他自然是第一批被救济人员。5月,姚永朴得到400元救助金后,给教育部写回信时还在感慨“深愧对于国家仗未能有所裨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姚永朴不仅继承了祖父姚莹爱国的好家风,在治学方面也没有给祖先丢脸。

  在2024年,人们提到六尺巷故事时,常常会提到两个人名,一位是故事的主角张英,一位便是故事的记录者姚永朴。

  姚永朴在他的著作《旧闻随笔》中用77个字就讲清了这个故事:“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只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六尺巷’。”

  如果没有这77个字的记录,恐怕桐城六尺巷很难有如今的家喻户晓。不过,姚永朴真正的成就,体现在文学、历史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上。

  作为晚清的举人,姚永朴的志向并不在官场。在清代,他早年先任广东起凤书院山长,后分别任山东高等学堂、安徽高等学堂、京师法政学堂教习。

  1910年2月,姚永朴应严复之聘,就职京师大学堂文科教习,后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1914年,任清史馆纂修;1917年3月离开北大,在北京正志学校任教;1921年南归,随即在秋浦周氏宏毅学舍任教务三载,其间曾为桐城中学学生讲课;1926年秋,赴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1928年初,皖省筹建安徽大学,聘姚永朴为教授。

  从安徽高等学堂到安徽大学,作为一名在古代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经学家,姚永朴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说他是传奇,不过分吧。

  1936年秋,姚永朴由安徽大学谢病归里。当时教育主管部门打算每月供给养老金,但姚永朴以“余平生馆谷无一文苟得者,今老矣乃反以口腹累诸君耶?”坚辞不受。就这事,给老先生献上一个高风亮节,没有任何问题吧。

  姚永朴一生编著经学著作百余卷,有《尚书谊略》《诸子考略》《群儒考略》《十三经要述》《蜕私轩读经记》等,又有《国文学》《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专著,近代研究经学者将他与四川井研廖平并称为“两大经师”。

  (全媒体记者 何飞/文 黄有安/图)


(全媒体记者 何飞/文 黄有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