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市场秩序不容“鬼秤”践踏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5斤的水果买回家后变成了4.8斤、10斤的废纸在回收站却只称出了7.5斤……其实,这背后都是“鬼秤”在捣鬼。今年以来,“鬼秤”在网络上频频被曝光,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更是修订出台《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严打“鬼秤”。然而记者在市场暗访发现,仍有商家在顶风兜售“鬼秤”。

  (《安庆晚报》12月30日)

  “鬼秤”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还在无形中削弱公共信任,影响社会的公平性与诚信建设。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一是公平交易,而“鬼秤”恰恰是对这一基本原则的严重践踏。无论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被“短斤少两”,还是商家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提升自身利润,最终受害的都是普通消费者。一个诚信缺失的市场,不但会破坏消费者的购买信任,还会影响商家的正常竞争,削弱市场活力。

  “鬼秤”问题的核心危害,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欺诈,更撕裂了市场最根本的公平和诚信。对于“鬼秤”问题,监管部门的打击力度虽然在逐年增强,但随着电子秤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难以适应“鬼秤”不断翻新的特性。这就要求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强化跨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制度上必须立法从严,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新规定,并加大执行力度。例如,制定出台地方性的相关监督管理条例或办法时,不仅应明确禁止销售调节“鬼秤”的具体标准,还应对“鬼秤”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面追责。对生产、销售、使用“鬼秤”的各方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处罚,让这些违法者付出切肤之痛的代价。

  技术上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和技术手段的应用。监管部门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区块链等,进行智能监测,及时发现市场上的“鬼秤”踪迹。同时,要加大对相关商家及生产厂家设备的抽检频率,确保管理措施的实施不留死角。

  在“鬼秤”问题的治理中,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不可或缺。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识别能力,是打击“鬼秤”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推进市场自律,例如,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增强商家的责任感。唯有市场各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减少“鬼秤”现象的滋生。

  单纯依靠法律、技术、市场自律等措施,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杜绝“鬼秤”现象,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让从事“鬼秤”交易的违法商家“付出不堪承受的代价”。

  “鬼秤”背后,往往存在着庞大的黑市交易链条,监管部门若能严厉打击相关利益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便能彻底断绝这一不法行为的滋生土壤。

  只有让“鬼秤”的使用者付出不堪承受的代价,才能铲除“鬼秤”这一毒瘤,让市场秩序更加清明有序。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