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脉动 不变的温情
春运的变与不变
2月22日,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落下帷幕。在安庆站,旅客们步履匆匆,站台上交织着离别的不舍和返程的喜悦。从“回家过年”到“全家出游”,从“摩托大军”到“自驾返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春运,这个承载着中国人特殊情感的词汇,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绎着变与不变的故事。
今年春运期间,安庆站日均发送旅客1.6万余人次。 通讯员 徐扬帆 摄
科技重塑出行体验
“我以为出差撞上春运会非常拥堵与不便,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困难准备,没想到5次出差都十分顺利,全部按照预计时间到达目的地,现在多样化的出行方式和科技应用在春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刚刚从芜湖出差乘坐动车返回安庆的刘方感叹道。
1月17日,前往芜湖出差前一天,刘方找遍了家里各个角落也不见身份证。“搁以前肯定焦虑,现在只要打开铁路部门的App,将车票二维码找出来,检票时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了,特别方便。”他说。
22年前,为了给孩子赚学费,刘方的父母第一次走出安庆市宜秀区的一个小山村,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和福建省莆田市、泉州市等地做小餐饮生意,春运也与刘方和他的家人紧密联系了起来。“外出的前几年,记忆里都是转好几趟车,换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才能到目的地。”刘方的母亲朱仕云回忆说,每年过完年,他们会于正月初八或者初九外出,为了能够坐上大巴车,她和丈夫凌晨两三点钟必须起床,请家里有小汽车的亲戚将他们送往桐城市双港镇,在那里等待大巴车。“通常要坐十多个小时,路途中晕车呕吐是常有的事。”
2007年是刘方家经济压力最大的一年。“我即将要上大学,弟弟正在上高中。那一年父母没有回家过年,我和弟弟从安庆乘坐绿皮火车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与父母团聚,出发前我把两张火车票弄丢了,当时正值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而且补票还需要再付一次钱。”这件事在刘方和家人记忆中都十分深刻。“父母在那边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催我们找车票,我和弟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仅心疼将近1000元的车票钱,也担心无法与父母团聚。后来车票没找到,好不容易才补票上车。”
“改变像是一点点累积的,又像是突然之间就快捷便利了很多。”刘方感叹。2015年,改造后的安庆站投入使用,安庆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此时刘方已经大学毕业回到安庆参加工作,一年后,父母在外漂泊了近15年后回到家乡。“虽然从泉州回安庆没有直达的动车,我们从铜陵站转了一趟车,但时间也缩短了一半以上,换乘也不用出车站了,不用夜里起床赶车,上午出发、下午到达,人轻松了不少。”朱仕云说。
刘方的家族中,外出做小餐饮生意的亲戚不在少数,分散在大江南北。他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家家户户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一部分亲戚已经购置了小轿车,他们春运返乡通常都是自驾;还有一部分亲戚乘坐高铁、飞机回来,主打一个快捷。
效率与服务双重跃升
春运之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常年奋战在交通战线上的工作人员。
2025年春运期间,安庆站日均发送旅客1.6万余人次,最高峰单日发送旅客3万余人次。未开通高铁的2015年以前,安庆火车站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3000余人次,最高峰单日发送旅客也仅1万余人次。
安庆站行车值班员王四平已经在岗22年,负责列车接发工作。在他看来,随着高科技逐步应用于铁路网,列车接发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安全性也越来越好。王四平介绍,自2003年上岗以来,列车接发控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开始的人工控制到微机联锁控制再到中心控制,从全人工到全自动,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
王四平说:“人工手排信号时期,比如一辆列车要进站,我要呼叫四次,驾驶员、车站、车辆进站、由谁接车都需要呼叫。那时候的春运,安庆火车站仅开行几对车,我们都忙得不可开交。进入高铁时代,安庆站春运期间每天始发都有140余班次列车,开行的车次以几何倍数上涨,传统的人工手排信号早已过时,必须由计算机全自动控制,才能保证高效、安全。”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还要“服务好”,这背后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
安庆站客运值班员刘淑君介绍,2015年刚刚参加工作时,春运期间接到的重点旅客预约工单还比较少。“那时候很多重点旅客可能都不知道可以在官方App上提前预约,近些年,随着宣传越来越多,重点旅客预约工单逐渐变多。今年春运,最高峰我们一天接到了十多个重点旅客预约工单。”
朱一涛是安庆天柱山机场的一名高级安检员,1994年参加工作。“没有应用新技术设备以前,我们拿安检仪在旅客身上扫一圈,它靠近金属物品会报警,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金属物品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它大概是什么。遇到这种情况与旅客沟通的时间就会延长,也会影响安检效率。”朱一涛介绍,在安检岗位上,一些新科技的应用也让安检服务越来越便捷高效。
当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投入使用,旅客在通过安检通道时,只需按照指引,打开双手站上去短暂停留,设备完成扫描后立即显示检测结果,检测过程无身体接触。安检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即可快速完成对旅客的人身安检。朱一涛说:“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的显著特点是快和精准,有了这台设备,一个旅客的平均安检时间从30秒缩短到15秒。在有效保障安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旅客通行效率。”
安庆天柱山机场地面服务部工作人员胡莹介绍:“2000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机场服务基本上都是纯靠人工。旅客从进入机场开始,所有的手续都是人工操作完成的。比如从旅客值机开始,我们工作人员就拿一个印好的制式的登机牌在上面手写座位、姓名、证件号码等。行李收运也是全部依靠人工,后续如果有行李丢失等查询,全部靠人工,这样一来效率就十分低下。”
近些年,随着民航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的应用,旅客的行李安全也更加有保障了。胡莹说:“当旅客在值机柜台完成行李托运手续时,行李会被贴上一张包含RFID(射频识别)的行李条。随后,行李会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分拣与运输流程,包括安检、称重、分拣以及装载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配备专门的扫描设备,用于读取并记录行李的电子标签信息。这样一来,旅客便可以通过航空公司网站或移动应用,实时查询自己行李的运输状态与位置信息。”
用坚守“护航”团圆
在王四平工作的22年中,只与家人吃过两次除夕团圆饭。“我们工作性质就是这样,越到节假日越忙碌,春运期间尤为如此。我们也都习惯了,只希望能安全、顺利地将旅客发送出去。”他说。
“看着旅客欢欢喜喜地与家人团聚,越临近春节心里越羡慕。但作为一名铁路人,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只有用一小部分人的坚守,才能换来万家团圆的时刻。”蚌埠妹子刘淑君在安庆站工作了10年,没有与家人过过一个团圆年。
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受天气影响较大,春运碰上雨雪天气,航班延迟是常有的事,一旦有航班延迟,朱一涛和同事们就需要等待。“我们最晚的航班在晚上十点多,航班延误推迟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朱一涛回忆,有一年春节,遇上航班延误,年夜饭没有赶回家,最后每个同事都吃了一桶泡面。
春运的变迁映射了交通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体力战”到“智能战”。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亲情的珍视、对安全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始终是春运不变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