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向新图强 “进十强、冲千亿”
安庆市“新春第一会”吹响了“不畏难、一起拼、冲百强”的冲锋号角。作为安庆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桐城市锚定“进十强、冲千亿”(进“全省十强”、GDP总量过千亿元)目标,推动项目投资纷至沓来,推动产业体系向新图强,推动文化“双创”焕新出彩,为安庆“冲百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位于桐城经开区、总投资约100亿元的中环(桐城)新能源科技公司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通讯员 汪立 摄
强化项目“硬支撑”,跑出发展“加速度”
“一个项目要来,大概要五六十亩地。这周我们选了两个地块,我刚联系专业人员用无人机拍摄地块视频发给客商。”2月27日上午,桐城市招商中心主任陈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面露喜色,令她高兴的不只是项目进展,更是当前全市上下齐心合力进行“双招双引”的饱满干劲和浓厚氛围。
“文都”桐城,名满天下。这个总人口75万的小城,先后走出了5000余名博士、近20位院士,人才资源丰富。近年来,桐城市坚持“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招商路径,全员出击、顶格推进,近三年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4个,总投资865.58亿元,其中包括3个百亿元项目。
站在“进十强、冲千亿”的新起点,今年桐城市“双招双引”工作会有什么新打法?
在陈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份2月份刚刚印发的“双招双引”工作文件,其中囊括了“敲门”行动、资本招商、市场化招商等新型招引模式,以及成立五大优势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成立5个驻外招商办事处等全新工作机制。
春暖花开,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节。桐城市把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作为“进十强”第一要事、“冲千亿”第一战场,全市广大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到新一年的“双招双引”工作中,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
强化项目“硬支撑”,有赖于优越的营商“软环境”。为迎接一只只“金凤凰”,桐城市早已做好准备。
“如果没有帮办代办服务,我们项目现场可能至今还是一片荒地。两三个月时间就解决了电力杆线、光纤迁改和拆迁安置等所有问题,项目顺利开工,现在建设已经完成30%,明年初正式生产。”3月6日,在桐城市新渡镇桐城市宜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的新上项目建设现场,公司总经理殷文伟感慨道。
几年前,桐城市成立了“重点项目直通车”办公室,为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现有企业扩大产能及技改项目等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简化审批流程,配备帮办员和代办员,做好全周期跟踪服务,让企业少跑腿,保障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
“新的项目落地前,我们会召集资规、住建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一次性告知需要办理的手续,代办员根据要求完成。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我们开展联合攻坚行动解决。通过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落地桐城更舒心。”桐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帮办科科长王东说。
不仅如此,桐城市还举办“与企桐行”爱企日系列活动,看现场、察实情,听建议、送对策,清单化、闭环式办理企业诉求,让“企业盼的事”成为“政府办的事”。
桐城市在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的同时,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通过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全面掀起了大抓项目、大干项目新热潮,2025年计划推进136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785.35亿元,并围绕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六大领域,全年谋划项目不少于200个,储备项目不少于100个。全市上下以最大力度抓项目,以最快速度建项目,以最优服务推项目,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力争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
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生强枝”
提起桐城,不得不提塑料包装。这个在桐城有着半个世纪成长史的产业,让桐城在业界久负盛名,并使其跻身全国三大塑料包装基地之一。除塑料包装外,制刷制盖、羽绒家纺、输送机械等,也都是桐城的传统产业。
近年来,桐城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对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绩效开展亩均评价,并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几年来的持续改革引导企业不断创新,企业家的亩均效益意识明显增强,全市上下兴起了一股“亩均论英雄”热潮,促进了全市制造业提质增效。
2024年,桐城市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22.18万元/亩,同比增长11.85%,入选2024年安徽省“县(市、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为安庆市唯一。
位于桐城经开区双新产业园的安徽铭慧城包装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与福建省一家企业合作,成立安徽布袋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合作企业在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10亿个环保包装产品项目,公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2024年新增产值2亿元。“去年我们完成了项目一期4亿元投资,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见效,产品广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国家,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该公司总经理潘长生说。
为加速传统产业“发新枝”,实现“脱胎换骨”,桐城市在强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导向的同时,还大力支持制造业技改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其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记者了解到,目前桐城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1家。
桐城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经济运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该市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了大幅增长,接下来还将继续加快企业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加大资金扶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助力转型升级,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推动新兴产业“生强枝”,近年来,桐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12月,桐城院士科创园一期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桐城市向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迈出了关键一步。桐城院士科创园依托本地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集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桐城院士科创园、桐城稳定同位素产业创新研究院、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创新研究院……“产业出题、科技破题”,桐城市加强和高校院所合作,探索“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模式,一个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在此集聚,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也将在此落地转化。
记者从桐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了解到,桐城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1家,通过持续培育科技型企业,创新基础不断夯实。目前,新一轮培育政策正在完善,即将发布实施,将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礼让文化“旧典故”,文旅经济“新顶流”
六尺巷窄,其理甚宽,张吴两家各退三尺,造就了一段礼让佳话。清代发生在桐城的六尺巷故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贵”的生动诠释,其精神内涵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系统性保护,以创造性转化为驱动、多元化利用为路径,启动实施了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工程。2024年11月,桐城市成立了六尺巷景区运营管理企业,围绕桐城优秀传统文化精耕细作,让六尺巷景区焕发了生机。“我们深挖桐城非遗资源,盘活周边闲置房屋,打造‘桐城手造’商业街区,激发了文旅消费新动能,让六尺巷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六尺巷景区运营管理企业负责人李金芳说,通过梳理盘活,景区内外汇聚了30余家商铺,入驻率达到70%。另外,景区还开发出了融合礼让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六尺巷首届蛇年新春灯会仍在持续,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30余个花灯组,加上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
印有六尺巷的折扇、礼让牌坊造型的木雕、独具特色的非遗剪纸……景区外的一家商铺“礼让邮局”的文创生意十分红火。商铺负责人金丽娟告诉记者:“我们增加了许多文创产品,增设了明信片心愿墙,这几个月全国各地来购物、‘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还有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营业收入相比过去翻了10倍!”
去年11月以来,六尺巷景区人气持续高涨,截至今年2月底,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6万人次,营业收入240.7万元。李金芳说,目前景区正在加紧筹备《六尺巷·廉》《六尺巷·戏》《六尺巷·让》等主题剧目,打造沉浸式主题演艺,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视听享受,让六尺巷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桐城市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桐城特色、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发展之路。文旅经济作为新经济业态的代表,对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显著的推动作用。放眼全国,近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城市以各种方式“出圈”,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城市“文旅热”。通过创新的文旅项目、独特的文化体验、广泛的社会传播,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最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桐城市正以申报六尺巷礼让文化国家“双创”试验区为主线,聚力打造一批旅游景点,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文旅融合,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按照目标,到2029年,桐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全市年接待游客超过1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
“目前我们正在推动六尺巷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再争创1家国家3A级景区,这都是今年的目标。”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黄婷婷说,另外,开发以六尺巷景区为核心的城区和东西南北5条精品路线,发力“夜游经济”,加快龙眠河“一河两岸”观光带建设,点亮“龙眠河院士之灯”,打造桐城派石刻雕塑群等,这些都将为桐城文旅经济带来一个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