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水产
发力设施渔业 实现兴渔富民
2025年的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迎江区利用优质的水资源,将精品设施渔业作为“一县一业”产业重点培育,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渔光一体等先进养殖模式,走出了一条占地小、产出高、效益好的养殖新路子,推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
科技赋能开启养鱼新模式
岸上、桶里,一把饵料洒下,桶里成群的鱼儿争相觅食,水花四溅……3月18日,记者在迎江区长风乡柘山村现代渔业产业园,见到这样一幕“鱼儿岸上养”的场景。该产业园打造的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颠覆了传统养鱼模式,走出了一条节能增效的现代渔业发展新路子。
走进占地20亩的现代渔业产业园,12座标准化养殖车间整齐排列,物联网温控系统、微滤净化设备、5G智能监控系统构成科技矩阵。
一座标准化养殖车间有6个大圆桶,踏上楼梯,站在1米多高的“水桶”旁,方能看清直径6米“水桶”的全貌。只见圆桶上部的进水口“哗哗”不停地往桶中注入活水,奇妙的是桶内不满不溢。桶里,数千尾鲈鱼苗正茁壮成长。
“这些圆桶叫陆基桶,是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的专用桶。”该产业园养殖负责人汤诗超告诉记者,园区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可实现95%以上废水回用。陆基桶配有流水设备和增氧设备,桶下有收集粪便、饲料残渣装置,通过相关设备进行过滤和分离,转化氮磷等元素,分解有害物质,养殖尾水可以循环利用。同时,采取温控大棚技术,可以保证鱼在最舒适的环境里成长,基地一年可以出产两批鱼。
此外,“智慧”系统不仅体现在养殖技术上,技术员的监控也同样智能满满。技术员登陆APP后,不仅能看到水温、水质等指标,还可通过远程操控,设置系统参数,实现桶内自动清洗、排污。
“一座标准化养殖车间的养殖密度与10亩的水塘产量相当。”汤诗超介绍,目前园区已部分投产,养殖有鲈鱼和墨瑞鳕5万尾。到4月中旬,待所有设备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鲜鱼36万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圆桶养殖大幅节省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效益明显,实现了水产“绿色高效”发展。迎江区聚焦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突破全区土地资源不足的限制,将大力推动设施渔业发展,科学调整水产养殖结构,以设施升级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端水产品供应基地
池塘里养的是中华绒螯蟹,车间大圆桶里还有刀鱼、鲥鱼、鳗鱼……3月20日,记者在新洲乡淡水鱼研究中心安庆试验基地看到了诸多高端水产品种。
迎江区依托临江优势,与中国水产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安庆试验基地,按照“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探索建设长江(安庆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现代渔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目前已建成10亩保种车间、改造保种池塘19个约170亩、建立博士工作站1个,去年3月已开始运营。
“去年我们试养中华绒螯蟹,投放了6万多只蟹苗,捕捞了3.5万只螃蟹,卖了210多万元。”安徽润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程华海介绍,中华绒螯蟹体型大,生长速度快,且适应性强,品质优良。今年3月初,他们又投下了10万只蟹苗。此外,还在长风乡番茄谷二期建了300亩标准化池塘,拟再投放10万只蟹苗,打造中华蟹谷,集生态养殖、技术研发、加工物流、文旅体验于一体。
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还看到了一排排大圆桶。“圆桶里,我们养了鲥鱼、刀鱼、鳗鱼、鳜鱼和鲈鱼。”程华海说,鲥鱼、刀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基地去年引进了少量鲥鱼、刀鱼鱼苗,尝试工厂化养殖,目前长势良好。下一步,基地还将开展中华绒螯蟹、刀鱼、鲥鱼等高附加值的渔业品种育种工作,待新品种育成之后,将在新洲以及安庆整个地区进行推广养殖,把高端水产品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名片。
引科技活水,兴万亩鱼塘。今年,迎江区将继续发力现代渔业,谋划打造渔光一体光伏复合项目,计划利用长风乡现有坑塘水面等区域,规划建设“光伏+渔业养殖+特色农旅”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00亩,其中光伏项目规划建设容量100MW。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年产值约4200万元。
该区还将在长风乡合兴村打造长风渔谷项目,建设30亩的渔业科技养殖区和50亩的渔乐园,其中包括萌宠+无动力乐园、渔宠乐园、渔宴餐厅、稻田渔乐圈、渔乡共富市集、长风鱼酱坊。项目拟结合乡村旅游、渔业文化体验、休闲农业等业态,整合渔业养殖、加工、销售,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