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开盒”乱象需多方协调共治

  近日,一起由“饭圈”矛盾引发的未成年人“开盒”事件将网络暴力与隐私泄露议题再度推向舆论焦点。该事件因涉事主体的身份特殊,撕开了“饭圈”文化、未成年人网络行为失范与数字时代隐私权保护等多重社会议题的创口。当“开盒”这一网络暴力行为,与未成年身份和其家庭成员的标签产生化学反应时,其背后的社会警示意义已远超事件本身。

  作为“人肉搜索”的变种,施暴者通过整合社交平台碎片信息、非法购买数据甚至入侵数据库等手段,将目标对象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开盒”,在网络公开曝光并煽动其他网民对被“开盒”对象进行攻击谩骂,形成对受害者社会关系的精准打击,给受害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与伤害。此次事件中,被“开盒”网民及其家人信息遭大规模曝光,隐私荡然无存,日常生活陷入混乱。

  为什么此类事件屡禁不止?“开盒”行为,实际是网络暴力向更隐蔽、更技术化方向异化的缩影。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但法律威慑力与违法技术门槛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开盒”背后,是一条非法获取、交易、利用公民隐私数据的黑产链条——施暴者花费数百元即可从黑产渠道购得全套个人信息,违法成本极低。暗网交易平台与海外社交媒体嵌套耦合,使普通监管手段难以触及,给治理与打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另一方面,涉事者的未成年身份,映照出当前网络素养教育的缺失。互联网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部分人错以为能够游离于法律和责任之外,进而肆无忌惮地实施网络暴力行为,将他人信息视为可随意交易的“数字商品”,把“开盒”当作宣泄情绪、吸引眼球甚至谋取私利的手段。技术水平高歌猛进,技术门槛降低,法律道德意识却在原地踏步,当两者严重不匹配时,技术便极易偏离正轨,沦为伤人的利刃。此次事件中,企业高管家庭所拥有的精英资源与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失范形成鲜明反差,暴露出技术赋权与责任教育的严重失衡,更凸显了网络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面对乱象,既不能止于企业高管的“朋友圈道歉”,也不能陷入“舆论讨伐未成年人”的误区,而应构筑多方共治的责任体系。政府需以刚性执法保护公民隐私,加大执法力度,对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常态化巡查,针对暗网跨平台交易等犯罪链条实施全链路打击,让每一环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平台则应建立严格的用户信息审核与保护机制,从源头遏制“开盒”信息的传播,及时识别和拦截涉及“开盒”、隐私泄露的内容,切实履行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的社会责任。

  此次事件,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在技术赋权的时代,媒介素养和网络安全教育必须贯穿家庭、学校与社会,引导公众自觉抵制此类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起尊重他人隐私、守护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