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撬动大产业
4月12日凌晨3时,晨曦微露,宿松县汇口镇西湖村稻虾基地虾塘已是热闹非凡。“起网咯!”养殖户夏辉稳稳踩在小船上,网兜轻轻一挑,一只只小龙虾落入筐中。这批商品虾,即将搭上冷链专车,奔赴各地市场。
(《安庆晚报》4月16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龙虾不过是夏夜餐桌上的一道应季菜肴。然而,在宿松汇口镇,已形成从小龙虾种养、加工到文旅、消费的全链条生态。一只虾,游出了一个产业闭环,也游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以“稻虾轮作”为基础,汇口镇实现了一田双收、一地多用。相比传统农业的单一收益模式,稻虾模式让每一亩土地“干活更多、挣得更高”,产值从800元攀升至3000元以上。这背后,是生态种养理念带来的农业提质升级,也是技术、政策和市场力量协同下的集体智慧成果。
从“粮”与“虾”的科学共生,到“种养+加工”的产业延伸,再到“种养+文旅+电商”的多元融合,小龙虾不再是单一的初级农产品,而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产业载体。小龙虾产业为乡村提供了高效的致富通道,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因子。
这背后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思维”的提升。汇口镇没有止步于养虾卖虾,而是建基地、设中心、创品牌、搞节庆,虾从水中“爬”上了消费平台、旅游景区、加工车间,最终登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对外,小龙虾是“速达全国”的鲜货;对内,是持续拉动就业和集体经济的新引擎。
小龙虾撬动的不只是经济效益,还有一种产业理念的跃迁。提醒我们,传统农业并不意味着“守旧”,小品类也并非“小格局”。只要走对路子,精耕细作,哪怕是最平凡的农产品,也能成为“顶流IP”。
要想让这一产业真正跑得远、站得稳,需要持续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标准化程度,推动从“资源驱动”向“技术驱动”“品牌驱动”升级。
汇口镇的实践证明,哪怕是一只小龙虾,只要找准突破口、用足产业链、整合资源力,也能撑起一方产业、激活一片乡村。这正是小龙虾的“大能耐”,也是乡村振兴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