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村干部们变身制茶工
凌晨两点的乡村茶厂正飘香

  4月19日凌晨两点,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的农产品加工车间里,灯火通明、茶香扑鼻,一阵阵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深夜乡村的静谧。摊晾、上料、杀青、理条、烘干、筛选、提香……“制茶工”们又忙碌了一个晚上。

  “这些都不是制茶工,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干部。”村党总支书记程浩说,车间里除了从外面聘请的一名制茶师傅外,其他都是“零工资”的干部。从3月24日村集体的茶园开采以来,大家每晚轮班在这里制茶,边学边干,一整套流程下来,基本都要到凌晨。

  “这个筛选出来的茶叶,到了一定厚度就要手工摊开,然后放在架子上等待提香,两分钟就要换一次筛子。”村干部严婧乐呵呵地说,制茶都是环环相扣,片刻都不能耽误。“虽然辛苦,但为村集体创收,大家越干越有劲。”严婧说。

  鹿山村石灰石资源丰富,为宜秀区唯一在采矿山,目前近2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基本依赖矿石资源。“矿石开采完了怎么办?村集体经济靠什么?”村“两委”充满了危机感。去年,村里开始谋划发展茶、瓜蒌等产业,并争取60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起了农产品加工车间。“茶叶一直会采到月底,目前订单供不应求,加工厂还为附近村的茶叶代加工,总共可以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驻村工作队队长严妍说。

  “这一个月,迎着朝阳下班,是常有的事。”为了节约成本,村干部们变身制茶工和销售员,晚上制茶、白天售茶,毫无怨言。接下来,他们还要对茶园进行提质升级,联合邻村茶园,共同打造品牌、提升效益。“我们想通过几年的卧薪尝胆、艰苦奋斗,推动村子从‘资源型’向‘产业型’转变,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程浩说。

  记者离开时,加工厂的灯依然亮着。听说,那盏灯,天亮了才熄。


(全媒体记者 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