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政机关“紧日子”换来群众“好日子”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人民期待的“好日子”,正是各级党政机关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这一次,中共中央、国务院重新修订并印发《条例》,传递的强烈信号是: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各级党政机关唯有牢固树立“紧日子思想”,才能更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清醒看到当下发展存在的不足,将有限的资金更精准用在老百姓的身上,用党政机关“紧日子”换来群众“好日子”。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用党政机关“紧日子”换来群众“好日子”绝不是漂亮的口号,而是务实的行动。既要精打细算抓预算,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开支,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基本民生、企业纾困、科技创新等领域;又要严之又严抓监督,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绩效管理理念和要求贯穿于财政治理的全过程,让纪律监督、组织监督、预算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一起上”,让严格监督在经费预算和使用全领域、全时段、全流程都“紧”起来。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坚持晒“三公”支出,使阳光公开成为监督的“利器”。
当然,过紧日子,也要破除误区。比如,将“紧日子”简单理解成“苦日子”,该更新的办公设备不更新,耽误行政效率;比如,将“紧日子”当成不作为的“挡箭牌”,该投入的不投入,耽误发展机遇等等。“外紧内松”,表里不一,会损害政府公信力;节用裕民,高效行政,则能拉近党群关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各级领导干部要打头阵、当先锋、做表率,下基层轻车减从,搞活动节约为本,带头践行“无纸化办公”,自觉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转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在务实工作和清廉生活中,处处彰显榜样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过紧日子”绝不是一时的,而是执政为民的寻常状态,我们要把过紧日子当作锤炼优良作风的“练兵场”,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一以贯之地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