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时评】这47首藏头诗,怎的如此“好哭”!
听说过老师为每个毕业生创作专属的藏头诗吗?
“我用47首藏头诗,编织成一艘记忆的船,愿它能载着你们的青春,在岁月的波涛里,永不迷航。”据《安庆晚报》报道,今年毕业前夕,安庆九中高三一班班主任费俊峰老师,为全班学生每人创作了一首独一无二的诗。
每首诗的句首均包含学生的姓名,字字句句寄寓着深深的关切和期望,祝愿他们如诗中所写,在各自的人生卷轴上泼墨挥毫、落笔生辉。
虽然长期担任英语教师,但从教33年的费俊峰一直喜欢古典诗词,是安庆市诗词学会会员。“这是第一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写诗,此次创作47首诗用时100天(高考百日誓师后)。”费俊峰坦言,“喜欢这些孩子们,各有各的精彩,三年来和他们一同经历的点滴成长都是珍贵的记忆。毕业无所赠,聊送一首诗,既是祝福,亦是怀念。”
我们见过太多程式化的毕业寄语——打印整齐的集体祝福,批量生产的纪念册留言,甚至AI生成的标准化评语。而这位教龄比学生年龄还长的老师,偏偏选择用最笨拙也最温柔的方式:把47个年轻生命的特质研磨成墨,在古典诗词的宣纸上勾勒出47幅成长肖像。
潘姓学生诗中“竹有高节青云破”的飒爽,徐同学“悦心最是丹青妙”的雅致,每个字都在证明: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对着原木纹理的因势造型。
这些藏头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带着指纹的作品”。百日创作周期里,费老师显然不是在办公桌前苦思冥想,而是带着三年来积累的观察笔记在写诗——那个总在课间画速写的女孩,那个辩论赛上妙语连珠的男生,那个默默给班级绿植浇水的安静少年……所有细碎的日常都变成平仄间的密码。
当老师能精准捕捉到“某个学生说话时习惯先抿嘴角”“某个孩子总把橡皮切成小块分享”这样的细节时,写出的诗句自然会戳中人心最柔软之处。家长们感叹“文采飞扬,情深万丈”,其实飞扬的不是辞藻,而是那份岁月淬炼的真心。
藏头诗作为中国古诗的精妙形式,在这里焕发出崭新的教育生命力。将学生姓名拆解成“潘郎才俊”“徐展画卷”的意象,既是文字雕刻,更是人生隐喻。就像古人用“折柳”喻离别,用“青云”代志向,这些诗句把青春的懵懂装进传统文化的锦囊,让同学们带着东方美学的密码走向未来。
有趣的是,创作这些古诗的恰是一位英语老师——两种语言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奇妙交融,仿佛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学科划分里,而在如何用最适合的方式点亮生命。
这些诗作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此刻的感动,而是埋下的文化种子。当这些少年十年后翻开毕业纪念册,“清声直上九天长”的期许,会成为职场困境中的力量;“思如泉涌意不休”的祝福,会在创作遇到瓶颈时悄然浮现……
中国传统教育讲究“诗教”,是因为诗歌的凝练能让哲理穿越时光。就像苏轼读到欧阳修评语“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的震撼,这些量身定制的诗句,或在学生的生命里长成遮风挡雨的高枝。
在追求效率的教育浪潮中,费老师的诗意坚守显得如此珍贵。他用100天打磨47首诗,平均每首诗花费两天以上,这种“不划算”的时间投入,恰恰是纾解教育功利化的温柔力量。
当AI可以一分钟生成50首毕业诗时,手写诗稿的墨香里藏着更重要的讯息:教育不是服务的标准化交付,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那些感慨“幸运的遇见”的学生与家长,或许正是感受到这种超越技术层面的心灵共鸣,方才如此“好哭”。
毕业典礼已然落幕,合影照片终会泛黄,但印在青春扉页上的这些诗句,会成为永远的文化胎记。
当我们感慨“从前慢”的时候,其实慢的不是时间,而是那份愿意为每个独特生命驻足凝视的耐心。47首藏头诗就像47盏小桔灯,照亮的不只是某个夏天的离别,更让我们看见:好的教育,是老师以自身为火把,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再把诗种进学生心里,等待它们在某个月夜,突然花开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