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美食->正文

过诗意生活 成为“新大理人”

  背靠苍山、面向洱海,云南大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惬意自在的安然生活,日渐成为很多人向往的生活目的地。目前,长期旅居大理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创业者超过68万人。有学者认为,千百年来,大理吸纳了多元文化,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新大理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更多的交融亦会带来更多惊喜。

175180_56d9e2f7-cb77-4293-876a-53520f5b6ce1.jpg

游客在洱海泛舟 记者 陈晨 摄

  诗意栖居

  凤阳邑古道的石板路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微暖,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的清香。在村中一隅的老屋檐下,王丹丹——这位从陕西汉中“漂”来的手艺人,正埋首于一方小摊前。灵巧的手指翻飞,不多时,一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的草编小兔子便跃然而出,引得路过的游客驻足惊叹。

  2024年11月《奔跑吧》剧组在凤阳邑拍摄期间,李晨曾购买过王丹丹制作的小兔子。王丹丹坦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许红豆的角色让她产生强烈共鸣。剧中人物逃离都市、寻找自我的故事,与她当时的生活状态形成对照——“之前一直上班,就是没办法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借影视剧的感召逃离都市,意外在凤阳邑的茶马古道旁寻得创作沃土与心灵归属。”显然,王丹丹因环境契合、创业成功及文化认同,已扎根大理“诗意栖居”。

  大理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开发了一批业态丰富、各具特色的旅居“示范村”。在大理,诗意在人间烟火气中升腾,常因一个故事、一部影视剧带火一个旅居村。大理旅居的场景,可以是沙溪古镇乡村的田园慢时光、凤羽古镇静谧的早晨、凤阳邑历时千年不曾有变的古道风韵、诺邓古镇煮盐时升起的烟岚、喜洲古镇真实的市井生活……

  祥云县七宣村探索出“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团队运作”的发展模式,盘活闲置资源资产,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小院旅居”的乡愁示范村。剑川县沙溪寺登街立足古镇古村、茶马古道等资源优势,擦亮艺术新名片,打造旅居理想地,常年旅居人数过万。白族特色的“瓦猫”“甲马”系列文创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被称为“中国最美书店、全球十佳书店”的先锋沙溪白族书局书香浓郁、别具一格,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总结旅居经验、探索发展模式,形成了大理中和村‘艺术乡建’、漾濞阿尼么‘创意活化’等以村集体为主导的联农带农益农旅居新模式,建成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居样板村,让旅居者体验抚慰人心的乡间生活、烟火气息。”

  艺术乡建

  苍山脚下的中和村是“文艺旅居”的代表。该村通过打造“小院+艺术(非遗)”的旅居模式,租赁改造闲置老宅,吸引了超过1000名“新大理人”来旅居,其中国内知名艺术家100余人,常驻艺术家有21人,涵盖绘画、设计、影视、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

  “最初住在古城边,直到去年发现中和村的老院子。”林杰抚摸着工作室里百年木柱上的雕花,老房子改造时特意保留的火塘此刻正煨着普洱茶。120平方米的空间被隔成琴房、录音室和生活区,原木家具与纳西族东巴图腾挂毯相映成趣,墙角堆叠的效果器与窗台晾晒的扎染布和谐共处。

  音乐人红豆、林杰夫妻是10多年前从广州来到大理的。定居中和村后,他们把音乐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红豆说:“虽然这里不是大城市,却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旅居的艺术家之间经常交流,当地多民族的特色文化也给了我们许多创作灵感。”

  红豆夫妻把录音棚搬进了中和村,把音乐生活也带进了中和村。闲暇时光,他们会给村里的孩子免费授课,“希望孩子学会用音乐纾解情绪”。

  “2012年第一次到大理,我就爱上了这里的阳光、水和空气,于是,这里成了我此后13年的家。”第一批旅居大理中和村的“新村民”邓虎藏来自成都,他觉得在大理特别适合开展艺术创作。曾从事过漆器行业的邓虎藏,如今在他的小院里制作漆器和修复瓷器,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梦想。

  融入当地

  在中和村的13年,邓虎藏完成了从 “外来者” 到 “新村民” 的蜕变。他不仅参与村貌改造,还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合作,推动“中和国际艺术村”项目,引入21位常驻艺术家和60余家经营主体。2023年,他被授予 “荣誉村民”称号,成为连接政府、高校、村民的纽带。

  这种融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孩子在村里的学校就读,妻子参与社区活动,家庭生活融入当地村民的日常。每年春节,他都会与村民共同筹备火塘诗歌会、农民书画展等活动,让传统节庆焕发新生。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大理不仅是地理上的家,更是精神上的归宿。我希望最终能真正成为一个大理人,从身体到灵魂都是。”

  从最初的土路、水电不便,到如今的艺术村和旅居热土,10年来,邓虎藏与村民们一起见证着村子的变化。“我们会参与到村貌改造中,包括考虑村中植物配置等,还会根据各自的能力和专长提出建议,有些事我们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做不了的就和村民一起配合完成。”邓虎藏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大理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如今,越来越多像邓虎藏这样的人汇聚到大理,他们带着各自的梦想与才华,融入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木窗推开,苍山的流云便不请自来,溜进敞亮的老院;周城扎染铺子门口,蓝白相间的棉布在微风里慵懒地晒着太阳,投下斑驳的光影;洱海边的心邸咖啡摊前,旅居的年轻人捧着温热的瓷杯,目光随着骑单车的游客滑向巷子深处……漂在大理,身体或许在“漂”,心却如此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