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禁用“零添加” 净化“市场圈”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目前,新国标发布近三个月,安庆市场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安庆晚报》6月26日)

  “零添加”标识禁令发布近三个月了,我市市场上“零添加”标签商品仍存在,原因是新国标设置了2年过渡期,2027年3月16日前生产的库存商品仍可按旧标准销售至保质期结束,此后的所有产品必须全面执行新国标。

  近年来,一些食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对“纯天然”“无公害”等追求,纷纷推出“0蔗糖”“0色素”“0防腐剂”等产品,这实则是一种营销噱头,它加剧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误以为只要是“零添加”食品就可以随便吃,而忽略了食品标签上营养成分表、配料表等更重要的信息,对健康造成影响。更有甚者,少数企业过度依赖“零添加”宣传营销,而不专注于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实际上,绝对“零添加”根本不存在,相反,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当下,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获批并按标准规范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广大消费者大可不必谈“添”色变。

  这一次,国家断然出手,对“零添加”标识坚决说“不”,迈出的是食品安全治理从“概念纠偏”走向“科学监管”的关键一步,如果说此前监管更多地集中在对虚假宣传的事后处罚,那么此次新国标的突破之处在于通过前置化标准设计,在制度源头重构市场秩序,有力有效净化“市场圈”,守护大众“舌尖安全”。

  当然,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接下来要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维共治格局,推动标准落地见效。监管部门要以“零容忍”态度强化常态化执法;食品企业要建立起严密合规的管理体系,让标准意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基因密码”;广大消费者要学会科学解读食品标签,用“雪亮的眼睛”和理性的选择,倒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大家一起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环境。


(艾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