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以万全准备守护万家平安

  6月18日20时至22日7时,各地雨量普遍超过50毫米,288个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12个超过250毫米,最大降水在岳西黄羊355.8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在宿松县柳坪邱山59.3毫米(21日16时~17时)。6月22日,降水减弱,记者从市防指获悉,全市各级各地全力以赴、科学应对本轮强降水,截至22日15时,共转移避险558户1573人。 (《安庆晚报》6月23日)

  又是一年汛期至。面对连续强降雨、河流水位上涨、水库超汛限等多重压力,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下沉一线力量、预置抢险物资,一场“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实战检验在基层展开。在这场与时间竞速、与风险博弈的硬仗中,“万全准备”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道事关安全与稳定的底线,更是系统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洪水来得急,靠临时应对远远不够。真正的防御能力体现在“未雨绸缪”上,关键是“防得早、想得深、做得细”。从预警监测到水库调度,从地质灾害巡查到城区排涝预案,只有把风险想在前,把力量备在前,把细节谋在前,才能赢得应对极端天气的主动权。

  一些地方在本轮强降雨中体现出的前瞻性部署值得点赞:组织排查易积涝区域、提前布设移动泵车、封控施工场地、预置应急队伍与抢修物资,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在关键时刻成为保底力量。经验告诉我们,灾情不是靠运气躲过的,而是靠系统性的准备化解的。

  应急响应的速度,直接关系到风险处置的效果。防汛不是等着信息上传、命令下达,而是靠“脚下有泥、心中有数”的一线调度。各级防汛责任人是否真正“下沉驻守”,各项指令是否直达基层末梢,抢险设备是否随时可动,防灾人力是否就位入岗……这些都是决定抢险成败的变量。只有让指挥体系“动起来”、让责任机制“压下去”,才能换来执行力的“快半拍”。

  随着汛情发展,水库、河道、湖泊之间的水量调配、水位控制成为关键变量。这要求我们摒弃“拍脑袋”式应急调度,坚持用数据说话、靠科技决策。一方面,要强化智慧水利平台建设,用遥感、大数据、AI等手段提升洪水趋势预测和实时监控能力;另一方面,要畅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协调、上下游联动,构建覆盖流域、贯通城乡、响应快速的防汛工作体系。

  汛情面前,基层是最前沿的哨所,也是抵御灾情的最后防线。很多时候,正是一个提前打通的排水口、一份提前张贴的预警单、一户提前转移的村民,避免了一场灾难。我们必须强化基层风险感知能力、应急调度能力、群众动员能力。要健全“群测群防”机制,强化基层防灾队伍建设,配足配强网格员、监测员、志愿者力量,让每一位村干部、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成为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微节点”。

  洪水来临时,没有“应付”的余地;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在“准备好了”的确定性上。从战略预判到战术执行,从科技支撑到组织统筹,从“应急”状态到“常态”机制,我们需要构建的不只是一次次防线,而是一道道“铜墙铁壁”。

  应急之心不可松懈,科学之策更需加力。要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守护万家平安,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