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泾县:纸寿千年,以水为媒
央广网宣城7月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宣纸更被誉为传统手工纸的典范,居文房四宝之首,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钟情。7月8日,央广网特别策划的《沿着纬度听中国》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第一季第二集《人水相依》在央视十套播出,本集将镜头对准安徽省宣州市泾县,用两股神奇的水,重新讲述宣纸“纸寿千年”的故事。
安徽泾县的宣纸名扬天下,它源于唐代,成为书画创作与典籍印刷的首选。一张张“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中,蕴含了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劳动智慧。
青檀皮与沙田稻草浆构成了宣纸的筋骨,使其绵软且坚韧;老师傅们指尖生花,通过清洗、蒸煮、晾晒、拣选、捶捣、切割等工序赋予它们灵魂,这种手工制作技艺所体现出的精湛工艺和独特纸质,可让宣纸流经岁月百折不损。除此之外,“纸寿千年”还有个重要却易被忽视的一环:水。
宣纸产于泾县西南的小岭地区,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足,境内流动着多条河流。据清代《泾县志》记载,“游马山那边有条河,水质甘甜,做出来的纸是泾县最好的”,秘密就在乌溪河的水质上。
乌溪河水为弱酸性,适宜制浆与蒸煮(央广网发 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水相依》聚焦的泾县“红星牌”宣纸中,蕴含了大自然馈赠的两股神奇之水。乌溪河水为弱酸性,适宜制浆与蒸煮,而捞纸的水则是山林的“精魂”,由土壤与植物根系慢慢渗出,汇成弱碱性的山泉水。这一酸一碱两种不同属性的水在纸槽中交汇,使宣纸具备更好的耐老化性能。加上水的硬度低、水温偏低微生物较少,更是提高了纸张的洁净度,共同造就了蜚声中外的“红星牌”宣纸,成为宣纸中的极品。
不止于此,乌溪村似乎都是为宣纸而生。作为原料之一的沙田稻草,其生长也离不开本地山与水的加持。地质的变化让泾县形成了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淤泥等构成——这是沙田稻草生长的土壤基础。与一般稻草相比,沙田稻草具有草质柔软、灰分含量低易漂白、得浆率高的优点,经自然漂白便可制出优质纸浆。
捞纸的水是呈弱碱性的山泉水(央广网发 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宣纸传统工艺分成原料与成纸两部分。前半部分通过灰腌、碱蒸等工艺,以水为媒,“有形”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变成“无形”的纸浆,植物原本的形态和纤维结构被打破,黄金配比的长短纤维形成天然的三维网状结构,水里这团不断被搅动的“白雾”,就是宣纸“纸寿千年”的核心机密。后半部分的成纸工序让“无形”的纸浆重新变成“有形”的宣纸,经过猕猴桃藤汁分纸、松针刷整型等18项非遗绝技,共108道工序,成就了宣纸“墨分五色”的极致润墨表现,最终成为书画挥毫、碑帖摹拓、水印复刻等艺术创作的完美载体。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该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也因此从中国的“深闺”之中走出,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珍品。从一张宣纸,到一个小镇,泾县在做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宣纸产业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旅游等深度融合,衍生出了更大的“文章”。
7月8日14时14分,《沿着纬度听中国》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第一季北纬30度第二集《人水相依》将在央视十套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