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近年来,我市深挖非遗资源,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普法”品牌
让非遗更“潮” 让普法更“活”

  普法宣传如何打破刻板印象,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在安庆,这个答案被写进了微雕的纹路里、剪纸的镂空处、戏曲的唱腔中。近年来,我市深挖415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资源,以“非遗为媒、法治为魂”,将黄梅戏、微刻、蛋雕等传统技艺与法律知识跨界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非遗+普法”品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法治观念,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法治宣传最大化。

  古老技艺绽放法治新辉

  7月9日,步入大观区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的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基地——西城记忆体验馆,一件件非遗法治作品引人驻足:微刻作品《民法典》选用国石之魁的寿山石为材料,精雕细琢成微型书籍,在仅5平方厘米的方寸之间,以隶书和行书刻录了1260余字的《民法典》相关内容,令人叹为观止;蛋雕作品《包公》以鸡蛋为创作载体,通过精细地雕刻和彩绘,将包公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瓷器作品《法治大观》则以安庆市历史文化名迹大观亭及其周边群楼为元素,辅以法治文化内容的书法,旨在着力打造老旧小区变身社区法治文化共治的“标杆区”。

  这些作品是安庆“非遗+普法”创作热潮的缩影。自去年以来,在大观区司法局的积极引导下,安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迅速响应,组织民间文艺家通过蛋雕、微刻、剪纸、竹编画、灯谜等多种文艺形式,将宪法、民法典、反电诈法等法治内容巧妙融入传统技艺,创作出70余件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及300余条富含法治元素的灯谜。安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方宜介绍,去年该协会共有7件作品入选长三角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今年又有10件作品即将参展。作为方氏微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方宜本人已创作了7件法治主题的微刻作品。

  在安庆,法治与非遗的融合远不止于此。望江县挑花艺人以“王祥卧冰”等孝亲故事为蓝本,在经纬线间编织“忠孝守法”理念;岳西县花灯艺人把禁毒知识编进灯舞唱词,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警示随锣鼓声传遍山村;桐城市聚焦“六尺巷”“裁襟励子”等本土文化IP,以非遗项目“桐城剪纸”的艺术形式刻画传统典故,将“桐城派”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公约相结合,立体展示“德法相融”治理理念。

  安庆市非遗资源丰富,拥有8项国家级、39项省级非遗项目,358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让这些沉睡的文化瑰宝成为普法“活载体”?2024年4月,安庆市法宣办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法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在全市正式系统化打造“普法+非遗”特色法治文化品牌。今年4月,安庆市司法局又联合市文旅局、市政法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擦亮“非遗+普法”法治宣传教育品牌工作方案》,“非遗+普法”开始由“单打独斗”向“协同配合”升级。政策的不断加码,推动了普法方式从“灌溉式”向“艺术感染、精神浸润”的“交互式”转变,实现了法治宣传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

  记者从安庆市司法局了解到,当前我市依托415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资源,陆续打造了数百件(套)既彰显本土特色,又融法治教育于其中的非遗法治文化精品。今年年底,我市还计划举办“法承非遗 共融生辉”非遗法治作品展,并将优秀作品纳入数字化“法治非遗作品库”,积极搭建法治非遗作品的创作展示和交流互动平台,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安庆蔚然成风。

  戏曲艺术唱响法治强音

  除了在实物中融入法治印记,文南词、潜山弹腔、黄梅戏等戏曲非遗也是弘扬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法要积极,正家风呀享天伦。道德法治记心上,社会和谐家道兴……”7月8日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落在宿松县佐坝乡龙门村非遗普法传习基地的宽敞舞台上,一张小条凳、两把二胡,三人专注练戏,数人驻足围观。悠扬的唱腔中,赡养老人、邻里纠纷等法律知识随着旋律深入人心。

  龙门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的发源地,宿松县依托该村的非遗传习基地,精心打造了一个“可观、可学、可参与”的普法平台。走进基地,不仅能深入探寻文南词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传承,还能领略法治文化的熏陶,并欣赏到妙趣横生的文南词精彩演出。

  宿松县的非遗传承人巧妙地将文南词与弘德尚法理念相融合,先后创作了《学法懂法走天下》《常回家看看》《劝孝歌》等多部普法题材的文南词作品,并自发在基地进行演出。法治观念伴随着文南词的悠扬唱词,不断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

  “我家住在大桥头,取名字叫作王小六。去年普法我先走,今年普法又是我带头哇……”2024年5月9日,我市编排的法治戏曲节目《黄梅声声唱普法》在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上精彩亮相,赢得各方一致好评。节目中,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6位艺术家扮演一家三代人,他们用淳朴欢畅的黄梅曲调,谱出了新时代徽风皖韵基层普法宣传工作新画卷。

  作为“戏剧之乡”,我市充分发挥黄梅戏、大鼓书、文南词、岳西高腔、桐城小调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艺形式优势,依托全市8个专业黄梅戏剧团、11个文艺院团、200余个民间剧团(班社)及2000余名专职曲艺从业人员的丰富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崇法善治 好戏连连”品牌创建与培育工作。

  民间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等,以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为创作题材,围绕宪法、民法典、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道路交通安全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先后创作了120余部既凸显本土特色、又融法于教、寓教于乐的法治文艺精品。《大清名相》以清代名臣张廷玉为原型,生动展现了“奉公守法”的为官之道,荣获第22届曹禺剧本奖;《弹腔一曲唱清廉》以最质朴的人文情怀弘扬法治文化,引领干部群众向上向善;《鼓书唱赞民法典》则巧妙运用大鼓书形式,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的顺口溜。

  为让法治戏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市常态化开展“法治文艺基层行”“广场文艺天天演”“村民法治春晚”等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群众可免费观看演出,使法治文艺精品传遍百镇千村,润泽千家万户。在2024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多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戏曲走基层”活动,让观众对新编法治小戏《法律援助在身边》《人民调解为人民》等节目赞不绝口。截至目前,全市已组织戏曲普法活动3000余场次,受惠群众超百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戏腔落处,法意生根”。

  从微雕的方寸之间到戏台的方寸舞台,从剪纸的镂空艺术到挑花的经纬交织,安庆“非遗+普法”的创新实践,让古老技艺成为法治文化的“当代载体”。当群众在欣赏蛋雕《包公》时感悟公正,在学唱法治黄梅戏时理解权利,法治精神便已悄然融入血脉。这座“文化之邦”正以文化人、以法育人,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宜城大地最动人的新风尚。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王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