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友好型社会如何破局?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7月29日《安庆晚报》)
3600元的补贴标准,看似“不多”,实则精准回应了生育痛点。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1.0,“不敢生”的核心矛盾是经济压力:3岁以下婴幼儿年均养育成本,一二线城市超3万元,三四线城市也超1.5万元。3600元虽无法覆盖全部支出,却像一根“杠杆”——它传递的信号是:养育孩子不是家庭的“独角戏”,国家用“兜底”姿态与社会共担成本。
但需清醒认识到,单靠每年3600元补贴,难以彻底扭转生育意愿下滑趋势。生育是“生育、养育、教育”的全周期命题,经济支持只是起点,更需要时间、服务、文化等多维度支撑。
“时间”困境首当其冲:尽管多地落实产假、陪产假,职场妈妈的“隐性歧视”仍未根除。一位朋友休完产假返岗后,核心项目被移交他人,晋升机会旁落——“公司嘴上说支持生育,实际怕影响效率”。这种“生育惩罚”,需弹性工作制、职场反歧视立法等政策破解。
“服务”短板同样突出: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5%,远低于OECD国家35%的平均水平。即便有补贴,许多家庭仍面临“托位难找、价格不菲”的困境。补贴是“输血”,托育服务才是“造血”——只有让家长“生得起、养得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更关键的是“价值导向”的转变。长期以来,“生育是家事”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区普惠托育点、企业母婴室、学校课后托管班等社会支持。这些细节的完善,本质是在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生态。
此次补贴是“及时雨”,但要“雨”下得久、下得透,还需各地在购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探索配套政策。例如,有的城市试点“育儿积分”优先申请公租房,有的地方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降低教育成本。这些探索若能全国推广,将形成“政策合力”,让生育家庭真正感受到“社会在托底”。
从“双独二孩”到“三孩政策”,再到全国育儿补贴,我国生育支持政策正从“局部试点”走向“系统集成”。3600元补贴的意义,不仅在于减轻当下经济压力,更在于传递清晰信号:生育不是家庭的“选择题”,而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必答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共同作答。
当然,政策落地后仍需观察:申领是否“零门槛”?地方叠加奖励是否“嫌贫爱富”?托育服务能否跟上需求?这些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保持“动态调整”的智慧。生育友好的社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每一份“真金白银”的诚意、每一次“雪中送炭”的行动,慢慢堆砌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