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庆要闻->正文

香榧谷里“清凉经济”火 罗汉尖上“红色热度”高
硝烟散尽处青山焕新颜

  8月19日,宿松县陈汉乡广福村的香榧谷里,清凉的山风裹挟着草木芬芳扑面而来。游客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徜徉于连绵的香榧林间,或驻足咖啡屋享受山景,或围坐篝火旁聆听星空下的故事。

  这里曾是新四军五师与七师会师的革命热土,1941年4月24日,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第四十二团张体学部与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林维先部在陈汉沟钓鱼台水库处完成历史性会师。两支队伍分别翻越大别山、突破日军封锁,在梅家民居胜利相拥。这次会师使孤悬敌后的五师与皖江七师力量贯通,为推进沿江抗日根据地建设奠定基石。

  时光流转,如今在广福村,陈汉香榧谷依山就势铺展画卷。沿着青石板小径拾级而上,千亩香榧林涌动着沁人绿浪,十余间竹木结构的特色民宿半隐林间。行至观景台,钓鱼台水库的万顷碧波尽收眼底——昔日会师战场,硝烟散尽后,成为滋养山乡的生态明珠。

  夜幕降临,香榧谷的灯光渐次点亮,露天烧烤的香气与山间虫鸣交织,篝火晚会上游客们载歌载舞,民宿木屋的窗棂透出温馨暖光。“傍晚的山色最迷人,白天我们奉上精品咖啡,让游客伴着美景放松;夜晚则化身民宿与烧烤营地,只想让大家住得舒服,玩得尽兴。”香榧谷咖啡店的工作人员刘朦在忙碌间隙介绍,小小空间的多变身份,折射出这座深谷拥抱现代旅游的巧思。

  “这儿有山野的清凉,有舌尖的满足,还有故事的温度。趁着暑假,带孩子逃离城市的‘蒸笼’,来这儿不仅能亲近自然,还能让他听听新四军的故事,触摸历史的印记。”来自安庆市区的游客马龙龙带着孩子刚参加完亲子篝火游戏,擦着额头的汗笑道,“白天喝杯咖啡看云卷云舒,晚上撸串观星,这趟避暑之旅,身体和心灵都‘满电’了!”

  “我们始终牢记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陈汉乡乡长刘艳君深知,昔日英雄踏过的土地,今日更需以“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的匠心雕琢。依托大别山南麓的天然清凉优势,陈汉乡围绕“清凉经济”精耕细作,交通住宿配套日益完善,香榧文化与山水资源被悉心挖掘,“山水纳凉、乐享香榧”的主题下,避暑游、研学游、红色教育游等多元线路次第铺展。陈汉香榧谷自2024年初运营以来,这片山水秘境已迎接游客30余万人次,为村集体经济直接增收30余万元。

  驱车向北二十公里,穿越层叠山峦,便抵达北浴乡罗汉山村,另一种“热”度同样也在升腾。1935年12月20日,“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罗汉尖正式成立,在皖鄂边区掀起参加“救国军”高潮,朱赛英、吴应典等烈士的事迹仍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

  “1935年,红二十八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历经大小战斗137次……”8月20日,罗汉尖教育基地里,讲解员朱留安的声音在展厅回荡。离基地不远的陈少敏驻扎地旧址、兵工厂旧址、卡子门、红军路等遗址,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红色文化的必经之路。

  红色基因点燃山乡蜕变。2017年,北浴乡依托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资源优势,累计投入1500万元建设罗汉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复还原了兵工厂、槽纸坊、思恩洞、山林医院、红军步道、战斗遗址等历史原貌。2021年,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获批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基地自2019年开放以来,罗汉山村村干朱留安一直担任义务讲解员。“基地建成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基地每年接待人数有30余万人次。”朱留安告诉记者,红色文化的活化,激活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村里利用景区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餐饮、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截至目前,共打造15家农家乐,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超25万元。

  “村里还有一处户外的拓展基地即将建成使用,到时候,丛林探险、露营篝火……项目多着呢!我相信,这一定会让我们村子更热闹!”朱留安黝黑的脸上泛着红晕,眼中跃动着炽热的火光。他笃信,在这片曾浸染英雄热血的土地上,必将绽放出新时代最绚丽的振兴之花。


(全媒体记者 杨浔 通讯员 张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