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新闻->正文

记者跟随红色讲解员朱留安走进罗汉尖革命历史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在红色热土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有这样一位远近闻名的“红人”——村里的老书记、红色讲解员朱留安。他现年55岁,2021年卸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全身心投入到红色讲解、乡村振兴工作中,至今累计讲解了1000余场,最多一天讲解了7场。多年来,朱留安积极参与建设罗汉尖教育基地,宣传罗汉尖红色历史,2022年12月,他获评“安庆好人”。

14 拷贝.jpg

  朱留安(右)走访烈士后代吴月英(左)。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摄

  解锁尘封岁月

  让老物件“开口说话”

  “欢迎大家来参观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历史展,我想借此机会,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教育基地的建设历程向大家一一讲述……”在红色背景墙前,朱留安清了清嗓子对游客们说道。

  这里是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8月28日上午9时许,几名游客专程从县城赶来参观罗汉尖教育基地,当地红色讲解员朱留安在图文及实物展馆又一次深情开讲。他声情并茂,娓娓道来,游客们看着一幅幅图文资料、一件件老旧物品,听得十分入神。

  一场数十分钟的讲解下来,朱留安的嗓子变得有些沙哑。他顾不上喝水,来到展馆一角,继续看起了资料。展柜里陈列着一些书籍,展馆里上墙的图文资料有一部分就来源于此。

  “这本关于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史的书,是一位老红军的后人寄过来的,其中就记录了在我们这边毛家咀打的一仗,在第147页……”朱留安翻着书,记者看到,书上画了不少线条、做了不少笔记。“我们要不断学习,对图文及PPT资料持续进行完善,让游客们了解这段更加真实的红色历史。”朱留安说。

  罗汉山村位于宿松县第一高峰——罗汉尖主峰北麓,这是一片红色热土。土地革命时期,红二十八军、皖西特委利用罗汉尖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此创立革命根据地,成立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建红军便衣队,开展游击战争,涌现出了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2017年开始,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北浴乡依托罗汉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图文及实物展馆,打造罗汉尖教育基地。展馆于2018年6月开工,2019年8月开馆。展馆开工之后,图文资料的搜集工作也就开始了。朱留安同驻村第一书记、当地文史爱好者等一起,走访县内县外相关部门、高龄老人等,搜集资料并整理。后来,他又发动村民积极捐赠家中的老物件,以供展馆展陈。

  “我是一名党员,成长在这片红色热土,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革命故事流传下去。”朱留安说。开馆之际,因为村里没有专业讲解员,他便主动承担起这一职责,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至今累计讲解了1000余场,最多一天讲解了7场,越是节假日他越忙。

  “讲解不能是简单的复述,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解锁尘封岁月,让老物件‘开口说话’,让书页上的英雄走近我们身边。”朱留安说,这几年,他在讲解中学到很多,又把学到的再用到讲解中去。他不仅要讲历史,还要将历史结合当下、融入当下。为了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更容易听懂,他也在不断练习讲好普通话。

  从建设展馆至今,仅仅几年,一些当初提供历史资料的老人已经不在世了,朱留安也更加体会到,这段红色历史如果不传承下去,最终也会消失,无人知晓。“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朱留安说。

14 拷贝.jpg

  朱留安(左一)正在为游客们进行讲解。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摄

  沿着红军路线

  寻访革命历史遗迹

  8月28日上午11时许,朱留安走出展馆,来到离此不远的红军路,开始沿路巡查,记者紧随其后。红军路蜿蜒曲折,缠绕山间,一眼望不到头。烈日高照,蝉鸣入耳,只有那隔着密林的泉水叮咚让人感到些许凉爽。

  这条红军路是北浴乡在修建图文及实物展馆后,多方争取资金分批修复的革命历史遗迹之一。从2020年开始,该乡累计修复革命历史遗迹10余处,包括兵工厂、槽纸坊、卡子门、思恩洞、红军路、山林医院等。红军路将这些遗迹串联起来,每个星期,朱留安都要沿路巡查至少一趟。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这一带活动,后来就是新四军了。红军路全长5公里,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个大循环、小循环,这些路以前就有,村里的老人们都知道。在修复过程中,我们给这些路铺上石板,在险要处安装防护栏,并建设护坡、挡土墙等。”朱留安介绍。

  近日虽然持续高温,但偶有阴雨天气,朱留安巡查的重点还是道路的安全和环境方面。一些路段的一侧出现了小滑坡,朱留安一一做了记录。在一条河沟边,一棵竹子倒下了,横在了1米宽的路上,旁边山坡的杉树长得茂盛,枝叶挡了路,其中还夹杂着枯萎的枝叶。记者同朱留安一起,对这一路段进行了清理。杉树像针一样的叶子十分扎手,记者小心翼翼折下了枯萎的枝叶,朱留安则将倒下的竹子挪到了一旁……这样的事对于朱留安来说,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沿路前行,忽然,朱留安走到一棵野草旁边蹲下,说道:“这个叫淡竹叶,可以泡水作凉茶,喝了可以清热解毒。这一路还有苦菜、垂盆草、金蝉花、车前草、黄精、葛根等中草药,苦菜可以消炎,垂盆草可以治肝病。‘指草皆为药,路人皆懂医’,这是我们大山里的财富,百年前,红军正是靠着这些中草药疗伤治病,坚持同敌人战斗。”

  这一路,记者跟随着朱留安,看到了几处近些年修复的革命历史遗迹。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回忆以及查阅历史资料修复的这些遗迹,再现了当年革命斗争时期的艰难困苦,将画面定格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羊肠小道曲曲弯,一直通往罗汉山,革命英雄千千万,引领贫农把身翻。”这句谚语在当地流传甚广,虽然道路蜿蜒曲折,但罗汉山的英雄儿女们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书写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

  对于朱留安来说,这条红军路现在也是他对游客的天然讲解场地,每一处革命历史遗迹都包含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一趟巡查结束,时间到了中午,因为一路步行,记者看到,此时的朱留安已经汗流浃背。按照计划,朱留安下午还要骑着摩托车去走访村里的几位烈士后代。

14 拷贝.jpg

  记者(右)同朱留安(左)一起,对红军路一路段进行清理。 通讯员 姚秋月 摄

  努力奔波不止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底,北浴乡依托罗汉尖教育基地成功创建了国家3A级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揭开了罗汉山村红色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2022年10月,罗汉山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开工,建设综合教学大楼,202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集教育、文化、旅游、体验、食宿、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今年暑假,研学基地迎来了20余批2000余人次的研学团队。

  行走在罗汉山村的路上,记者所见,山村面貌已是今非昔比,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旅游设施随处可见。截至目前,罗汉尖教育基地已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

  从建设图文及实物展馆开始,罗汉山村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步伐就从未停止。作为村里的乡村振兴专干,朱留安一直在为此努力奔波。

  朱留安坦言:“最初建设图文及实物展馆时,大家都不知道红色旅游这条路能走多远。令人欣喜的是,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就有了后来的革命历史遗迹修复,以及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军事拓展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经历了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这么一个过程。”

  随着国家3A级景区创建成功,政府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景区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红色旅游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配套服务提升,目前,罗汉山村已有5家农家乐、14家民宿,分布在景区周边,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稳定收入。截至今年8月,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1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186万元。

  2023年10月,罗汉山村入选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围绕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和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目标,集中力量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实现一年见转变、两年出成效、三年展新貌。

  “罗汉尖上英红茶,消食去火众人夸。战争岁月疗伤痛,幸福年代健万家。”主产地在罗汉山村的罗汉英红茶,是目前宿松县山区唯一的红茶品牌。罗汉英红茶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其中还包含着一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

  朱留安说,在一次战斗中,19岁的湖北籍新四军战士闵启胜受了伤,战友罗汉山村人吴宗贵背了他三天三夜,来到本村一个山洞里养伤。吴母将家里的陈红茶叶加盐,用开水煎煮后用棉絮蘸取擦洗伤口,再换上草药,让闵启胜很快康复了,他随后出山找到了部队。为让后人铭记这段红色历史,纪念这段军民鱼水情,乡亲们将这红茶命名为“罗汉英红茶”。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乡、村两级带领村民们将漫山遍野的野生茶叶形成了产业,传统手工制茶工艺得到了传承。经过几代茶农的努力,罗汉英红茶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好。

  作为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之一,罗汉山村正在对该村茶叶加工厂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两条生产线,建设化验、冷藏、管理等配套设施,推动红茶生产进一步规范、品质进一步提升。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通讯员 姚秋月 胡心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