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让大学生暑期实践更接地气

  这个暑期,安庆充分发挥文明实践阵地作用,精准对接省内外高校资源和返乡大学生实践需求,结合正在开展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月26日《安庆晚报》)

  大学生社会实践最为核心的问题,要避免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让实践真正“走心”,关键在一个“实”字。

  社会实践不是“走马观花”的调研,更不是“到此一游”的合影留念。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若不能在实践中找到落点,就难以形成真切的体验与成长。助农直播不是作秀,而是教会农民掌握电商技能;陪伴儿童不是“打卡”,而是提供心理疏导与成长陪伴;桥梁调研不是“写报告”,而是帮助基层发现隐患、提出可行建议。

  社会实践不只是大学生的课堂延伸,也是基层的现实需要。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环境整治,每一项都是真实的社会命题。实践项目若能对接这些需求,就能在服务社会中找到价值感。换句话说,实践的着力点不能仅停留在大学生要“锻炼”,而要对接基层真正“需要”。精准匹配之下,大学生的热情才不会落空,社会的资源也不会浪费。

  真正有效的实践,应当形成长效机制。比如,将调研成果交付地方部门,为地方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将助农直播转化为村民长期可持续的销售模式;将陪伴儿童的项目与乡村学校结对,形成常态化的志愿服务。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磨炼成长的必修课。让青年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田野。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实践也是一股鲜活的力量。青春的视角带来创新,专业的知识带来助力,热忱的行动带来温暖。

  青年之实践,是一种“沉下去”的姿态。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感受人民生活的温度,理解社会治理的复杂,体悟发展振兴的艰难;也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把所学转化为所用,把热血转化为力量,把青春书写在大地上。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