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流芳 生生不息
——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开幕式侧记
一声黄梅韵,一座安庆城。9月26日晚,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在市黄梅戏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开幕式暨《黄梅戏经典唱段》演唱会以饱满的戏韵琴音,唱响一座城与一场戏的深情对话。
这一夜,乐队现场伴奏,黄梅音韵从传统老戏的原腔原调,流淌至新编剧目的时代新声;
这一夜,几代演员同台,安庆黄梅戏在薪火相传中展露勃勃生机;
这一夜,声声入耳,句句传情,安庆以戏为媒,广迎四方,尽显胸襟与抱负;
这一夜,每一段演唱,都在回望来路、展望前程,致敬“经典”的力量。
演唱会的开场节目《鸡血记》选段,是一出承载黄梅戏原始风貌的老戏。“我们力求还原它最初的舞台样貌。”该节目演唱者、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副院长李萍如是说。该唱段依据老艺人阮银芝的原声录音,由作曲家陈儒天整理记谱,尽可能保留传统韵味。“这些老戏中,不仅有技艺与艺术的精华,更有一代代黄梅戏人的初心。”李萍希望借此向年轻从业者传递传承的信念。
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本次演唱会特别启用四十余人组成的现场乐队,回归戏曲演出的传统形制。“乐队伴奏能激发出演员更饱满的情绪。”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副院长王琴说。“现场乐队让视听体验更有质感。”观众陶宜在观演后直呼过瘾,“这就是记忆中黄梅戏该有的样子!”他说。
“曲,是戏的灵魂,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曲和声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表示,只有抓住声腔音乐,戏曲艺术才能持续焕发生命力。
打开节目单,每个唱段均清晰标注作词、作曲、编曲、记谱、音乐整理等信息。“有很多传统戏年代久远,我们花了很大气力来确定这些信息,但这是有很大意义的,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作曲家陈儒天介绍,每个唱段后还标明了“调”,例如《夫妻观灯》“观灯调”“开门调”;《打猪草》“对花调”;《纺线纱》“线纱调”,这也是黄梅戏的一种回归,让观众对黄梅戏的发展有更多了解,更是对黄梅戏发展历程的一次回望。
演出中,《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传统剧目选段接连上演,演员阵容跨越老、中、青、少四代。这其中,有再芬黄梅少儿艺术团带来的《打猪草》“对花调”,最小的一位演员年仅五岁;有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员郑玉兰和安庆各剧团青年演员先后演绎《天仙配》选段;有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青年演员们和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琴先后表演《女驸马》选段……“传承的意义在此刻具象化了。”现场观看演出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晓天感慨道。
后台,同样上演着温暖的传承画面。扮好倾宁夫人装扮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青年演员李伟,在出演《六尺巷·宽》前,正耐心指导女儿演唱《打猪草》选段。“珠玉在前,很紧张,也很荣幸可以在开幕式上演唱《六尺巷·宽》选段。”李伟介绍,在排练、联排中,韩再芬皆不吝赐教,手把手给予其指导。“和我指导我女儿一样用心。”谈及让女儿学戏,李伟回复了8个字:“耳濡目染,生生不息。”
本次演唱会,也有很多新编黄梅戏的选段。《徽州女人》《太阳山上》《延年和乔年》……一本本具有鲜明特色、书写时代精神、贴近百姓生活的新戏好戏,展现出安庆黄梅戏人敢于创新、立志创作经典的精神风貌。
从完全由打击乐伴奏到弦乐融入伴奏,再到合成器、现场和声的融入,一条黄梅戏在舞台上逐渐丰富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通过整场演出展现出来。
融汇多元艺术,扎根传统而面向未来,安庆黄梅戏正以开阔的胸怀与坚定的步履,从乡野小调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不断向“经典”迈进,让这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韵传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