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以作风硬骨撑起基层治理晴空

  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是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其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威信,关乎民生福祉与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保障。

  作风建设的根基在思想淬炼,需拧紧党性修养的“总开关”。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出现的“躺平混日子”“冷硬横推”等现象,根源在于理想信念滑坡、政绩观错位。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深化理论武装,通过“五学联动”等模式深学细悟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也要强化警示教育,用身边案例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像泸溪县拍摄《决不姑息》警示教育片那样,让干部受警醒、明底线。更要传承优良传统,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涵养务实作风,以纯正家风筑牢廉政防线,从思想源头上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土壤。

  作风建设的关键在减负赋能,需破除干事创业的“中梗阻”。基层负担过重是作风漂浮的重要诱因,报表堆积、检查泛滥、APP冗余等问题,让干部陷入“指尖忙乱”而无暇务实。2024年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考核不搞千分制”“规范借调干部”等要求,为基层松绑提供制度遵循。实践中,既要通过整合平台、精简文件让干部“轻装上阵”,更要建立“三张清单”机制——以“禁入清单”规范督查边界,以“需求清单”对接民生痛点,“评价清单”畅通监督渠道,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

  作风建设的保障在监督问责,需织密全域覆盖的“监督网”。基层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反复性,必须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要建立“1+11+N”互联互动监督机制,联动纪检、审计、公安等部门力量,吸纳群众参与,实现“上班下班一体管、工作生活全覆盖”;也要拓展监督渠道,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党风政风监督员等载体,让“微腐败”“暗操作”无处遁形。对查实的问题必须动真碰硬,从中央通报典型案例到地方查处“躺平式干部,唯有保持“零容忍”态势,才能形成“不敢虚、不能虚、不想虚”的震慑效应。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从制度层面健全长效机制,到实践层面强化实干导向,从思想层面筑牢信仰之基,到监督层面织密约束之网,多管齐下才能锻造出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赖的基层干部队伍。唯有如此,才能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朱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