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古巷里 文都气象新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的喜悦浸润着千年文都桐城。清晨,六尺巷内,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挂起,与斑驳砖墙相映成趣;石板路上,《万疆》的铿锵鼓点穿透古巷,《五星红旗》的舞姿映着暖阳,一场“红歌嘹亮贺华诞”的主题演唱会,让“谦和礼让”的千年古训与炽热的爱国情怀同频共振。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强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为文都发展擘画蓝图。一年过去,当红歌响彻古巷,当游客笑意盈盈,这份“中国红”更是桐城以文化铸魂、以创新赋能、以改革破局的发展底色。
“一边是青石板路间流淌的礼让古训,一边是红歌里奔涌的爱国热忱,这种碰撞太震撼了!”游客胡丽娟一手高高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红绸随微风轻轻舒展;一手稳稳举着手机,镜头始终对准着舞台上的深情演唱。“在这里,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更触到了城市发展的活力,这趟旅程值!”她说。
10月7日,游客在六尺巷景区游玩。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摄
“谦和礼让”
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下生活
当六尺巷景区讲解员团队走上舞台,朗诵《可爱的中国》的声音响起时,现场瞬间安静——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共鸣,让不少观众眼眶泛红。“六尺巷的‘和’文化是根,红歌是红色基因的魂,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二者在这里相融。”朗诵者程子轩说,“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了解六尺巷的故事,我们不仅讲礼让,更讲这份文化如何变成治理的‘金钥匙’,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一年来,桐城牢记嘱托,不断深化拓展“六尺巷工作法”:设立300余处“六尺巷调解室”;12.7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532支服务队,“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项目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黄梅戏下乡”“非遗体验”等活动全年超1000场,让“谦和礼让”从古巷典故变成群众自觉。
文化的创新转化让古巷焕新,不仅留住了历史的“根”,更培育出了传承的“芽”。《讲给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的成功发行,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智慧,化作青少年可读、可感、可学的成长养分,六尺巷礼让家风在代代接力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文化赋能的实践在桐城遍地开花:今年以来,截至10月8日,元旦开放的桐城历史文化展陈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接待游客2.8899万人次,六尺巷景区接待游客190余万人次,桐城市接待游客超805万人次。这些数据,不仅是游客对桐城文化魅力的投票,更是“谦和礼让”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下生活的生动注脚。
总投资3.74亿元的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纳入国家储备库,《六尺巷传说》动画片启动制作,“六尺巷故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IP开始以更鲜活的形态走进大众视野;以六尺巷为核心打造的“一核一带两片四线”全域旅游格局
串联起文庙、龙眠河等,2025年1-9月全市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27.98%,文化旅游业真正成长为城市支柱产业。如今再走六尺巷,红歌余韵仍在,礼让家风的墨香与文旅融合的活力、基层治理的新气象交织相融,让这条古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文明传承与城市发展的生动载体。
“新质生产力”
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荣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卫国指着正有序运转的先进毫米波雷达生产线介绍,该生产线所制造的毫米波雷达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组件。“得益于桐城经开区的鼎力支持,我们这个项目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个月的审批流程,这样高效的审批服务,为我们快速实现投产奠定了关键基础。”汪卫国说。
一年来,桐城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医用稳定同位素“两新一医”新兴产业集群崛起:2024年完成技改投资77.32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36个,培育智能工厂24家,桐城经开区入选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绿色包装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核桐源成为世界第三家生产高丰度13CO的企业,让中国跻身该领域全球第二大生产国。2025年1-8月,桐城市“两新一医”产业产值达107.5亿元。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平台与人才的支撑。桐城深化“产业+创新研究院”模式,建成国家级科创平台7家、省级74家,绿色包装产业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实施博士服务团“奔桐”计划,选聘24名高校教授、博导入企任“科技副总”,组建1.3亿元“院士基金”,2025年以来“科技贷”已实现投放8400万元。如今,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8.9%,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正为桐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奋进向上”
书写更多新时代故事
“在‘与企桐行’爱企日——‘绿色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中,我们反映的招工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政府的高效服务让我们发展更有底气。”安徽金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琼的感慨,道出了桐城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
改革攻坚不断深化。桐城市整合41家市属国企成立三大集团,2025年8月底资产规模达638.5亿元,出资13.93亿元组建10支基金,推动总投资5.1亿元福美汽车项目落地;推出“与企桐行”服务品牌,2024年以来解决企业诉求927个,盘活低效土地4915.25亩,“免申即享”兑付资金7499万元直达568家企业,营商环境满意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开放格局持续拓宽。桐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2024年以来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8个、总投资281.1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绿立方锌谷产业园开工;G4212合安高速桐城段“四改八”即将启动,安庆港桐城港区规划修编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企业29家并获评省级“优秀”,开放型经济活力尽显。
党建引领更让发展底气十足。今年以来,桐城市开展“举旗帜送理论”活动400余次;实施“书记项目”275个、“书记领办事项”1336个,解决民生实事530余件;2024年度村均经营性收益达75.9万元,37个村超100万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强劲。
时光荏苒,嘱托如山;征程万里,惟有奋斗。站在新起点,桐城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牢记嘱托”的政治自觉转化为“感恩奋进”的行动自觉,在打造“三地一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中持续发力,让这座千年文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书写更多“谦和礼让”与“奋进向上”的新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