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需“节日红”更需“日常火”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喜相逢。这个假期,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域魅力,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同时,央视连续报道安庆文旅盛况,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
(10月9日《安庆晚报》)
这个“双节”假期,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持续走红。海内外游客循着黄梅戏的婉转唱腔、踏着振风塔的千年光影接踵而至,央视的连续报道更让“安庆文旅”的名片飞向全国,节日里的安庆,处处是人头攒动的热闹,满眼是文旅兴旺的红火。
然而,比起节日里的“一时红”,文旅的长久生命力,终究要落在“日常火”的根基上。安庆此番借双节火遍全国,这份热度更应成为文旅转向“长红”的契机——毕竟,假期的热闹终是暂时的,唯有将其转化为融入日常的吸引力,才能让“爆红”真正沉淀为“长红”。
当然,推动文旅由“节日红”走向“日常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要抓住“节日红”的热度,持续丰富优质文旅供给,把节日爆红的项目转化为常态化体验,又要跳出“一次性热闹”局限,按季节、分人群设计差异化产品;既要延续节日期间的“高光服务”,将应急保障、精细管理转化为日常运营标准,又要秉持不松懈的长效思维,用稳定服务守住游客口碑;既要夯实景区升级、交通优化等基础保障,确保日常接待能力匹配城市文旅定位,又要做好“后节日时代”的持续引流,通过运营文旅APP、加大常态宣传力度,让安庆的文旅魅力真正深入人心、长久留存。
“以文促旅”,无疑是推动文旅“日常火”的关键。应像过节一样,把各种文化活动融入日常旅游的方方面面:景区里常设黄梅戏小舞台,让游客逛着就能听段戏;非遗工坊常态开设体验课,游客能亲手做件小手作;老建筑旁挂着通俗的介绍牌,使游客看着就能读懂历史……只有把节日里的文化热闹,变成日常里的旅游常态,文旅“日常火”也才有了生命力。
总之,文旅的“日常火”,并非复制“节日红”的短期热闹,而是对城市文旅资源的长效激活。只有将优质的旅游供给、稳定的服务保障、常态化的宣传推广,以及融入日常的文化活动,都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常态实践,让游客无论何时到访,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与真挚的诚意,那么从“一时爆红”到“长久红火”,便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