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古城新韵远胜一时网红

  安庆此次的出圈,精准把握了当代文旅消费从“看山看水”向“观文品史”的转型。天柱山的自然风光固然迷人,但真正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是“非遗+旅游”的沉浸体验、六尺巷的礼让精神、文博园的国风雅趣。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安庆独特的文化气质,让旅游从空间位移升华为文化浸润。在六尺巷的青石板上,游客触摸的是“让他三尺”的处世智慧;在集贤时空文创园,年轻人邂逅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表达。这种文化深度,正是安庆区别于众多依赖门票经济的旅游城市的关键所在。

  然而,流量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考验。央视的聚光灯将安庆推向全国舞台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柱山日接待近5万人次,这对景区的承载极限、服务质量、生态保护都是严峻挑战。新增安保、志愿者是必要之举,但长远来看,更需要建立科学精细的运营体系。智慧旅游系统的引入值得肯定,但这仅是开始。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原真性、如何在人潮中保障深度体验、如何让本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这些问题远比追求客流数据更为重要。

  安庆文旅发展的核心课题,在于如何将“网红”转化为“长红”。非遗展示、国潮活动固然能吸引眼球,但若仅停留在表演层面,终将流于浅表。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代。集贤时空文创园的收入数据证明文化创意具有市场价值,下一步需要培育更富活力的文创生态,让黄梅戏、桐城派文化等独特IP成为年轻人乐于传播的时尚符号。

  倒扒狮街区“传统文化以年轻态焕发新生”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绝非博物馆标本,只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恰当语汇,就能爆发出强大吸引力。这为众多苦于文化资源转化的城市提供了宝贵启示:深植文化土壤、勇于创新表达、注重品质体验,才能在文旅竞争中脱颖而出。

  安庆的“双节”盛况,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数据,更在于揭示了一条发展路径:通过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实现从资源禀赋到发展动能的转变。前方的路依然漫长,流量需要沉淀为口碑,热度需要转化为持续动能。唯有如此,古城新韵才能成为永恒律动,而非转瞬即逝的喧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探索,正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着一个值得期待的样本。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