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经新闻->正文

走进合肥高新区:
探寻“科里科气”的创新生态密码

  这几年,合肥频频以“科创高地”“最会投资的城市”等标签闯入公众视野。这座昔日的江淮小邑,已强势崛起为充满活力的创新标杆。传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9月22日,本报记者带着安庆对创新之路的深切求索,走进合肥高新区,探访前沿科技企业,对话创业者、技术专家和政府服务人员,试图解答:创新的种子,需要怎样的土壤、阳光和雨露,才能蓬勃生长、蔚然成林?

14.jpg

  9月23日,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工作人员演示“安刀”手持显微镜在手术中的应用场景。企业入驻后,合肥高新区立即组建专班,为企业在获取投资、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全媒体记者 江胜 摄

  创新土壤

  “科里科气”的城校共生密码

  踏入合肥高新区,密集的产业园区扑面而来,细究其脉络,不难发现,这片土地的创新脉搏,始终有高校院所与之同频共振。

  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资深技术专家谷风波指着一台小巧的设备,向我们揭秘量子通信的“不可思议”。“这是我们的量子密钥分发设备,经过5代迭代,已应用于全国多个城域网络。”他解释道,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能为通信双方生成完全随机、不可破解的安全密钥,任何窃听行为都会立刻被感知。

  国盾量子的成长轨迹,是“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典范。其首代量子设备便是诞生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室,2009年落户合肥高新区。“早在大多数还不知道‘量子’为何物时,合肥就敏锐地预见到了这一技术的广阔前景。更是在2011年,以超前的眼光支持企业建成了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示范网。”谷风波回忆,正是有了这个起点,才有了后续的“墨子号”、“京沪干线”乃至“九章号”“祖冲之号”等享誉世界的成果,推动了我国量子技术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让技术用起来”,是合肥对高校资源的最高致敬。

  这种城校共生的生态,已培育了一片创新的“热带雨林”。记者走访的四家企业中,三家都带有鲜明的中科大印记:除了脱胎于中科大实验室的国盾量子外,还有在此成长为人工智能巨头的科大讯飞,以及由中科大毕业生创业崛起的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高校的前沿研究,与城市的产业雄心在此完美契合,知识活水奔涌不息,不断浇灌出产业的参天大树。

  人才引力

  让青春“留得下、安下心”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合肥靠什么魅力吸引并留住最具创造力的年轻头脑?在东超科技,我们找到了部分答案。

  东超科技的展厅,一场“空中成像”演示令人惊叹:无需实体屏幕,画面、文字、操作界面皆悬浮空中,手指可隔空直接交互。“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医疗、文旅、智能座舱等领域。”公司副总经理朱永志介绍。更让记者惊叹的是这家企业的“年轻”:创始人及团队都是90后,公司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

  “合肥对年轻人非常友好。”朱永志说。

  他提及的“人才驿站”让记者印象深刻——合肥高新区为外来求职的青年人才提供最多30天的免费住宿,解决了他们初到合肥的“第一道难题”;高新区打造的高新人才码,则整合了各类生活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免费乘地铁、观影等便利……

  这些细微处传递出的尊重与关怀,让青年人才安心扎根。

  在国盾量子,谷风波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人才的“归属感”。“合肥高新区在全国首创了‘量子信息’专业的职称评审通道。”他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职称,更是对新兴领域科研人员专业价值的官方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这种尊重科技规律、主动适配创新的制度设计,为科技注入了人文温度。

  护航成长

  “精准滴灌”深度服务全周期

  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而言,资金如同血液。合肥高新区的做法,不是“大水漫灌”,而是伴随企业成长的“精准滴灌”和“全生命周期护航”。

  东超科技副总经理朱永志对此感触尤深。“在企业最艰难的初创期,合肥高新投资集团给了我们800万元的天使投资。这笔钱,是雪中送炭,更是信心的基石。”他坦言,当时团队、规模、技术成熟度都极为有限,是合肥高新区敢于承担风险,为他们打开了创业之门。至今,合肥高投已参与东超科技3轮融资,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地方资本的长期认可和持续加持,给予了企业巨大的动力。

  更为难得的是,高新区主动开放本地应用场景,助力创新产品先行先试。“我们很多全球首创的产品,首秀都是在合肥的医院、地铁等场景完成。”朱永志说,这大大降低了产品推广成本和市场验证周期,是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助力。

  对于去年新引进的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这种“护航”更是体现得无微不至。“公司从德国回中国,考察了多地,也听闻合肥是‘最会投资的城市’。”董事长助理陈廷嘉说,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乏抵押物,融资本是难题,破解这道难题考验的不仅仅是政府的眼光与实力,更是与企业同气连枝的担当与作为。

  而合肥,无愧于“最会投资的城市”称谓。企业入驻后,高新区立即组建了“政府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高新区主动对接,帮助企业获得了1.1亿元的国有资本投资和数千万元的银行贷款。

  在这种“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的深度服务加持下,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多家医院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全球唯一的超精微光学系统技术体系开拓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

  ■ 记者手记:

  在采访调研中,合肥高新区给我们的震撼,并非某个单一政策的突破,而是其构建的“政府引导—资本护航—人才支撑—场景开放”四位一体、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它敢于在技术萌芽期“下注”未来,善于用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为企业“输血造血”,乐于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为人才“筑巢安家”,勇于开放本地市场为创新产品“试水护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肥的经验启示我们,推动创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强力引导,更需要深度的系统思维和长远的战略耐心。对于正奋力追赶的安庆而言,学习合肥,或许不仅仅是学习几项具体政策,更要学习其尊重市场、敬畏科技、服务主体的内在逻辑与务实作风。唯有精心培育让创新种子安心萌发、茁壮成长的完整生态,才能让创新的活力在皖江大地竞相迸发。


(全媒体记者 江露露 卢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