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四理”融通,“六尺巷”新风润清河

  “现在水管通了,邻里情也更亲了!”近日,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村民何转环看着门前完工的自来水管道,笑着对网格员何小华说。

  温桥村东一组何苗枝家安装自来水时,需经过英西组何转环家门前,何转环以“道路私有”为由拒绝施工,双方僵持不下。

  何小华第一时间走访核实,确认该路为历史公共小路,多次上门劝说无果后,她上报村支书何鹏。何鹏带着“六尺巷”故事再次登门:“当年两家各让三尺成佳话,如今让几尺路,换来的是和睦。”最终,何转环同意让行,主动拓宽通道1米,自来水顺利入户,“三尺礼让”照进现实。

  这场因水管安装引发的邻里纠纷,在“四理”工作法调解下圆满解决,正是清河乡将“六尺巷”礼让精神创新转化为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注脚。

  “地广人稀、治理分散”是清河乡面临的治理难题。清河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提炼“网格管理、组长梳理、乡贤评理、乡村办理”的“四理”工作法,通过整合86个网格的“一长一员”、247个村民组的“双组长”、57名乡贤及驻村干部等力量,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共治”,构建起“问题发现—协商解决—跟踪反馈”的闭环体系,明确分工,联动处置,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

  温桥村计划流转80亩土地建茶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但村民刘春莲却因“舍不得”迟迟不签字。作为党小组长兼村民组长的何承进邀请老党员一起,拿着规划图上门给刘春莲一笔笔算起了经济账。多次沟通后,刘春莲终在协议上签字。目前,温桥村茶园初具规模,不仅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还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

  “让他三尺又何妨!没必要为一米路伤和气。”在温桥村“乡贤议事厅”,乡贤曹术明用“六尺巷”故事,劝说因宅基地边界争执的两户村民,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化解纠纷。

  截至目前,清河乡网格长累计解决独居老人照护、特殊群体帮扶等民生难题187件;党小组长与村民组长联合走访,230余条社情民意被精准收集,190件民生事项在村组一线办结,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62起疑难纠纷在“乡贤议事厅”化解。

  网格长、组长、乡贤们进村入户,成为及时发现问题的“前哨”和解决问题的“桥梁”,同时“乡村办理”的“联动机制”也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没想到这么复杂的事,几天就解决了。”去年12月,温桥村何天宝请瓦匠黄四友建房,黄四友不慎坠亡,双方因赔偿金陷入僵局。村支书何鹏立即上报乡党委,乡党委迅速召集司法所、综治办及两村干部会商,制定方案。乡村干部一边安抚情绪,一边依法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避免矛盾升级。

  清河乡还坚持“以民为本”,推行代办、上门服务,开展“乡村夜话”让干群共话发展。能现场解决的立即办,重大问题联动多部门会商跟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自清河乡全域推广践行“四理”工作法以来,已累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200多个,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实现基层党组织“由弱到强”、社会治理“由管到议”、法治意识“由淡到浓”、乡风民风“由差到好”、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的五个转变。连续四年蝉联“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


(见习记者 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