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名片成为城市“活招牌”
10月7日下午,安庆高铁站广场上黄梅戏韵悠扬,“安庆处处唱黄梅”文艺惠民演出第七场在此倾情开演,为旅客献上了一场独具安庆特色的文化盛宴。旅客们纷纷驻足观赏,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10月10日《安庆晚报》)
当候车人群被一段婉转的黄梅戏韵吸引,当南来北往的旅客举起手机记录这场“意外邂逅”的文化盛宴,“安庆处处唱黄梅”文艺惠民演出,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地方戏曲从舞台走向生活,让城市文化名片在流动的人群中焕发新生。这场高铁站里的演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展演,更是安庆用文化温度拥抱旅客、用传统魅力擦亮城市窗口的生动实践。
高铁站的“文化邂逅”,打破了传统戏曲的边界,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以往,黄梅戏多在剧场、戏台上演,受众局限于戏迷群体;如今,演出场地搬到高铁站广场,面向的是提着行李、行色匆匆的旅客。12个节目里,既有《蓝桥会》这样的经典选段,又有杂技、歌曲等现代表演,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既保留了黄梅戏的原汁原味,又契合了旅客多元的审美需求。正如南京游客赵玉所言,“赶火车时邂逅地道黄梅戏”,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让旅途疲惫被艺术魅力消解,也让“有戏安庆”的印象,以最鲜活的方式刻进旅客心中。
普通人的“文化参与”,让黄梅戏从“专业表演”变成“全民共享”,凝聚起文化传承的合力。演出台上,有宜秀区文化馆演员黄梅对“原汁原味”的坚守,也有安徽师范大学学生潘星宇“为传播贡献力量”的热忱;演出台下,有旅客自发的掌声喝彩,更有手机镜头记录下的传播瞬间。从专业演员到高校学子,从本地群众到外地游客,每个人都既是文化的“观赏者”,也是“传播者”。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让黄梅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非遗符号”,而是能唱、能赏、能分享的生活元素,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旅融合”让高铁站成为城市文化窗口,让“有戏安庆”的品牌越擦越亮。市文化馆将演出与旅游服务结合,把公园广场、历史街区、机场高铁站都变成“黄梅戏舞台”,背后是对“文化赋能城市”的深刻理解。高铁站作为城市的“第一印象”和“最后记忆”,承载着旅客对城市的初始认知;而黄梅戏作为安庆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恰好是城市气质的最佳代言。当旅客在候车时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带走的不仅是旅途的美好回忆,更可能成为“安庆文化”的“宣传员”,让“安庆处处唱黄梅”的名声,随着列车驶向更远的地方。
一场高铁站的演出,看似微小,却藏着城市文化传播的大智慧。它证明,传统文化不必“高冷”,只要找对场景、贴近群众,就能焕发蓬勃生机;城市名片无须刻意打造,只要将文化融入日常、浸润人心,就能自然“出圈”。未来,当更多“黄梅韵”流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庆必将以“有戏”的姿态,吸引更多人读懂它的文化底蕴,爱上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