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六尺小巷气象新 “和”之大道宽又阔

  金秋十月,山河锦绣。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了解六尺巷的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昂扬斗志,感恩奋进。恰逢金秋,本报记者又一次走进历史文化街区、基层社区,探访桐城市这一年来的蝶变与跃升,细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14.jpg

  10月7日,游客在六尺巷游玩。 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摄

  传承礼让文化,让六尺巷“活”起来

  “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汲古言今,殷殷嘱托,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叶鑫记忆犹新。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聆听口耳相传的历史典故,叶鑫担任全程解说。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长100余米、宽约2米的小巷。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受此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

  如今,六尺巷声名远扬,彻底火“出圈”——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日均2万人到访“打卡”。游人如织,秩序井然,“礼让”二字成为桐城最美丽的风景。

  人潮之中,文化在悄然生长。不少团建群体举着党旗在六尺巷前合影,把一次参观变成一场现场教学。

  “又到六尺巷了,每一次来都是一次心灵叩问。”10月11日上午,游客王鸣飞站在“礼让”石牌坊前按下快门,“你让三尺,我让三尺,六尺巷就这样‘宽’了出来。我要把礼让故事带回家,让好家风在下一代身上‘接力’。”

  巷子虽老,故事常新。今年,江苏市民袁佳丽第二次来到六尺巷,“重读典故,又有了新体悟!希望这股礼让之风在我们家代代相传。”她说。

  游客陈德安徜徉于六尺小巷,也盘算着如何让礼让的种子在家族血脉里发芽、抽枝、成林,最终蔚然成景。

  “过去只是‘听过六尺巷’,现在是‘走进六尺巷’。”桐城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方莉莉介绍,一年来,景区客流呈“井喷”态势,日均客流量较往年同比增长4倍,研学、团建预约不断,公益讲解场场爆满。

  “我们坚持把文化做深、把体验做新、把服务做精。”方莉莉说,景区围绕“文化深度体验、休闲沉浸娱乐、廉政主题教育”三位一体目标,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升级全链条服务品质,自去年10月以来累计策划举办文化体验、主题互动活动80余场,2000多个社会团体、700批次研学团队把课堂搬进巷内,“一条六尺巷,成了读懂中国礼让精神的生动教材”。

  游客多了,文化也要“活”起来。景区精心规划的“桐城手造”商业片区,已汇聚30余家特色商铺,引入桐城85%以上优质本土品牌及非遗传承项目。“商业空间就是文化展厅,每一件手工好物都能说话。”方莉莉表示,这座“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承”的“活态博物馆”,让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产业价值,“游客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带走的是桐城故事,也是礼让精神”。

  升级“六尺巷工作法”,让社会治理“和”起来

  “总书记说,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我们一直把总书记的话记在心上,在工作中践行嘱托。”10月11日,国庆中秋长假后第3个工作日,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张耘,又一次站在了那条熟悉的青石巷口,向来访的采访团讲解“六尺巷工作法”。

  一年过去,这条百米小巷日均游客量翻了几番,更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的“样板间”。张耘用三句话向记者晒出“成绩单”——

  “矛盾少了。”社区常住人口7000,商户占两成,辖区内矛盾纠纷数量大幅下降。

  “课堂大了。”打造社区“德邻社”文化活动中心,研学团队络绎不绝;牵头组建六尺巷剧社,自创自演快板节目《小城故事六尺巷》,定期展演,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讲台广了。”张耘被认定为“六尺巷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一年间走进高校、企业、机关宣讲20余场,把“让一让”的六尺巷故事讲遍大江南北。

  9月下旬,老街3户居民因一堵共墙维修一事各执一词,吵得脸红脖子粗。张耘把三方请到“德邻社”,说了两句话就让气氛缓和下来:“六尺巷就在家门口,吵出去不怕人笑话?”一周内两番调解,三方各让一步,国庆前共墙修葺一新。

  “现在只要一提到这条巷子,大家就会本能地‘让一让’。”张耘笑称,如今这也成了“六尺巷工作法”的“杀手锏”,“先给大家的情绪降降温,道理很快就能听进去。”

  张耘是清代大学士张英的第十二世孙,他出生并成长在六尺巷旁,深受六尺巷礼让家风的熏陶。“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句家训,是张家家风传承的核心,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把六尺巷的故事讲好,成了他责无旁贷的事儿。

  依托六尺巷“德邻社”,张耘打造了一周一次的“六尺巷小课堂”,邀请文学爱好者、在职或退休教师,围绕《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等桐城本土家风家教著作,共同讲好六尺巷的故事。今年暑期,“六尺巷小课堂”比学校还忙,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团队在此驻扎一个月,为孩子们开设“礼让”主题课,国学、书法、美术、非遗体验、法治、健康……课表密得插不进针。

  张耘认为,六尺巷的荣光不能只照桐城。一年来,他走进重庆市委宣传部“思想的力量”节目、全国网络文明大会、2025年“中国好人”第一季度发布会,把“六尺巷工作法”送进更多讲堂。在安徽工业大学的讲台上,张耘全程站着讲了两小时,“学生们鼓掌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礼让’不是退让,而是一种向前、向上的力量。”

  深挖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总结出“六尺巷工作法”,近年来,桐城市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不只是在六尺巷社区。如今,“六尺巷工作法”已运用到桐城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300多个“六尺巷调解工作室”覆盖全市各基层单位。今年以来,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244件,调解率达99.83%,矛盾纠纷数量同比下降44.8%。

  用群众语言化群众矛盾,用祖先智慧解当下难题。“今后的六尺巷,还会再‘让’出新的风景。”站在六尺巷前,张耘目视前方、语气坚定。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群众日子“火”起来

  “巷子爆火,我们的日子也火了!”10月11日,六尺巷景区临街的一家奶茶店内,店主马仲骏忙得不亦乐乎。

  马仲骏和妻子王俊峰都是桐城人。过去30年,他们自己创业做高端糕点,妻子在上海做贸易,马仲骏则守着桐城开发区的食品厂做加工,俩人常年异地。今年春节,夫妻二人在故乡二次创业,接住了这波“流量”——国庆中秋长假,百米小巷日均涌入近2万人,奶茶店最高峰日销五六千元。

  巷子火了,桐城顺势“添柴”。为了让六尺巷这块“金字招牌”持续发光,市里打出组合拳,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在打造核心景区方面,成立文都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请来专业团队,市场化运作六尺巷景区,联合文庙、名人故居、紫来桥、龙眠河等周边资源,一体创建5A景区。

  在焕新景区消费场景方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原著授权的全国首家线下空间“时光小院”落户六尺巷景区,新春主题灯会、五亩园“流水戏”、沉浸式党课《船歌》轮番上演,白天逛巷、夜里看戏成了新标配。

  在强化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方面,第三届富锌产业发展暨文旅推介大会成功举办。2024年以来,招引文旅项目15个,总投资超10亿元。

  在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六尺巷民宿、翰墨街提升运营等项目成功签约,三色山居茶旅度假村、大徽尖农文旅等项目加快建设,桐溪半山缘、嬉子·桐话、投子山·栖等文旅项目相继开门迎客,“汪洋小镇”新晋“网红”打卡地。

  在桐城,“礼让”故事正在讲成“共富”文章。2025年1至9月,六尺巷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7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96万元,带动周边商户收入同步跃升。

  六尺小巷,文脉绵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巷内巷外,桐城的故事不断上新。


(见习记者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