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五横乡聚力生态立乡、文化兴乡、旅游强乡
“三维”发力促振兴
宜秀区五横乡自2022年12月入选“115”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以来,始终以“生态立乡、文化兴乡、旅游强乡”为清晰发展定位,循着“生态为基、文脉为魂、产业为翼”的科学发展路径,正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平坦整洁,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在村头的小公园里休闲散步……不远处的花溪茶谷,是杨亭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千亩生态茶园孕育出了“龙山野茶”,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不仅是杨亭村的骄傲,更是该村产业发展的基石。春天,游客们漫步在茶园,感受着清新的茶香,体验着采茶制茶的乐趣;夏天,游客沿着溪谷栈道溯流而上,享受着山间的清凉与宁静;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如诗如画,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这美丽瞬间;冬天,在养生民宿中,游客泡上一杯热茶,可以感受冬日的温暖与惬意。

五横乡虎山村粉丝加工厂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包装粉丝。 全媒体记者 江胜 摄
生态为基:
山水间的宜居密码
杨亭村村民李成林的生活变化,是五横乡生态焕新的生动缩影。他家门前的渠沟曾因常年垃圾堆积而散发异味,每逢雨季污水还会倒灌入院,令他倍感困扰。今年,随着杨亭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推进,村干部带领施工队彻底清理了淤泥、疏通了水道,并在渠岸两侧栽种了美人蕉与垂柳,同时安装了雅致的景观路灯。如今,昔日的“污水沟”已变身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漫步的“亲水步道”。李成林每天傍晚都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渠边,和邻里拉家常。“以前村民绕道走的地方,如今成了村里的风景线,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惬意!”李成林笑着说。
生态为基,绘就宜居宜游的山水画卷,是五横乡始终不变的发展底色。全乡森林覆盖率超65%,大龙山余脉蜿蜒境内,山峰层峦叠嶂,四季风光各异,乡域腹地的杨亭水库清澈如镜,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翠竹,水库保障着周边数千亩农田的灌溉需求,更是游客与村民的“休闲乐园”,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一些游客带着画板来到水库边写生创作,享受与自然亲近的时光。
近年来,五横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杨亭村为示范,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理河道沟渠、整治村容村貌,让每一条小巷干净整洁,让每一户庭院充满生机。该乡依托“国家级森林乡村”基底,打造花溪茶谷休闲区、千亩生态茶园观光带;引入农林企业盘活闲置土地,建成采摘园、林下露营地等。今年6月,杨亭村漂流项目运营,单日最高接待游客突破1000人次,形成“春采茶、夏嬉水、秋登高、冬养生”的全季旅游业态。五横乡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镇”,正是对这片生态沃土的最佳认可。
文脉为魂:
千年底蕴的当代传承
11岁的邓博丹家住五横乡杨亭村,她是一名六年级学生,也是当地“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里的“明星”。起初报名时,她因紧张连邓稼先故居的讲解词都念不顺。文化站的老师特意带她走访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邓稼先少年时读书的故事,还教她用手势和表情传递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邓博丹进步很大,现在她站在游客面前从容自信,不仅能熟练、流畅地讲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生动地还原邓稼先当年搞科研时的场景。“每次看到游客们认真听我讲解,我就觉得特别自豪。邓爷爷是我们五横乡的骄傲,我要把他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奉献精神。”邓博丹说道。
文脉为魂,传承崇文重教的千年底蕴,是五横乡一个重要的标识。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从这里走出,“两邓故居”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守护这份文脉,五横乡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修缮邓稼先故居、建设文化广场,让名人故事融入乡村景观;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推出“流动微党课”进景区、进农户活动,培育120余名“小小红色讲解员”,让邓稼先爱国奉献事迹代代相传;以“两邓故居”为载体,开展“主题党日+红色研学”活动,联合安庆师范大学、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开发“探寻稼先足迹”“传承篆刻艺术”等沉浸式课程,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党员干部、高校师生超8万人次,接待研学团队超300批次。如今的五横乡,古朴民居与文化场馆交相辉映,老人讲历史、孩童诵诗词的场景随处可见,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五横乡山村新貌。通讯员 张佳 摄
产业为翼:
富民强乡的发展动能
杨亭村村民杨双九,过去家里主要靠他上山砍柴卖钱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十年前,村里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成立了杨亭茶叶专业合作社,他也由此迎来了生活的转机。杨双九进入村合作社,成为茶厂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平日里负责看护厂房、管护设备,到了茶叶采摘季节,他便和其他村民一起采茶、制茶,成了制茶车间里的一把好手。这样一来,杨双九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日子也渐渐宽裕起来,他经常笑着说:“现在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产业为翼,激活富民强乡的发展动能,是五横乡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依托生态与人文双重优势,五横乡构建起“生态农业+乡村文旅”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农业领域,该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由杨亭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深耕“龙山野茶”国家地理标志品牌,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茶园1200亩,年产量超8000公斤;持续培育“龙山云雾”“龙山云尖”等茶叶品牌,带动30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在乡村文旅领域,该乡整合多类资源,培育10余家农家乐,推出“粉丝煲”“菌菇炒鸡蛋”等特色菜品,同时打造多元业态,整合茶叶、粉丝和菌菇,实现“线下体验、线上销售”。2023年以来,全乡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产业兴旺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五横乡从“生态美、文化兴”迈向“百姓富、后劲足”的新阶段。
“从生态宜居到文脉传承,从产业兴旺到百姓幸福,五横乡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立足自身优势的‘精准发力’。”五横乡宣传委员余午丹介绍,如今的五横乡,既是城市的“后花园”,也是当地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下一步,五横乡将继续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引领,优化文旅发展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品牌营销、培育专业人才,努力打造‘生态优美、文化厚重、业态丰富’的乡村文旅示范样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余午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