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读懂“六尺巷”的现代精神内核

  在安庆桐城,一条名为“六尺巷”的古巷,因“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佳话,穿越三百余载时光,其蕴含的“以和为贵”智慧,如今已催生出一套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效能的“六尺巷工作法”。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更升华为一套融合了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群众自治、法治保障与科技赋能的系统性治理方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出生动的“安庆答卷”。(《安庆晚报》10月23日)

  从“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民间故事,到“听、辨、劝、借、让、和”的系统方法,六尺巷的“新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生命力。

  治理社会,讲法度,也讲人心。现代社会结构多元、诉求多样,如何让矛盾不激化、分歧能转化?“六尺巷工作法”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答案。调解员一杯清茶、一番释理,既讲法理,更讲情理,让“理直”者懂得“理度”。这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化人”的方式,正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保持韧性、化解冲突的文化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桐城并没有停留在“讲故事”上,而是将文化理念制度化、流程化。从劳动纠纷到邻里矛盾,从群众议事到积分治理,传统的礼让精神被转译为现代的治理规则,文化的柔性力量成为社会运行的硬支撑。

  “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命力,在于实现了从“故事启迪”到“体系构建”的转换提升。

  “六尺巷工作法”不是简单的道德倡议,而是一套覆盖基层治理全过程的系统方法。党建引领定方向,群众说事聚共识,多元调解解矛盾,积分管理强激励,网格治理提效能,群防群治筑防线。“六事并举”,让善治在每一个角落生长。这种治理创新,根植于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土壤,又兼具现代社会的法治逻辑与协商精神,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有了安徽版本。六尺巷故事的核心,不在“退”,而在“让”。三百年前,礼让化干戈为玉帛;三百年后,协商促共治、自治强根基。“六尺巷工作法”所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能量。

  如今的安庆,把“礼让文化”化为群众议事、信用积分、网格治理等制度创新,真正让群众从“被治理”变为“共治理”。这不仅仅是一种治理方法,更是一种治理哲学,把尊重还给每一个人,把信任融入每一件事。

  当六尺巷蕴含的智慧从历史走向现实,从个体让步走向制度包容,所代表的,不但是地方经验,更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层样本——以文化为魂、以法治为骨、以人民为根。

  一条巷子,可以丈量一个城市的温度;一个故事,可以折射一个时代的风貌。读懂“六尺巷”的现代精神内核,就是要从六尺之巷中看出治理之道,不仅看到礼让的故事,更要看到治理的智慧、文化的自信、文明的温度。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