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六尺巷的智慧,让治理有了文化体温

  从前,人们讲“让他三尺”,是邻里的谦逊;如今,桐城把“礼让”拆成“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则,变成调解员的工具箱。这哪是简单的文化传承?分明是把前人的处世哲学,酿成了基层治理的“甜酒”。就像市民汤某某被酒店解约,调解员没急着翻法条,先领他看文化墙、泡杯清茶,用“强者先让”的古训软化对立,最后不仅解了纠纷,还帮他就近安排了新岗。善治的密码,就藏在六尺巷的砖缝里。

  难得的是,六尺巷的智慧没停在“和稀泥”的层面,而是长成了一套系统。党建是“定盘星”,从市委书记领办项目到党员下沉社区,织密治理网络;积分制是“催化剂”,把“礼让”量化成信用积分,能换商超折扣、公交优惠,让好人好事有了实在回报;乡贤调解室是“老方子”,大碗茶一泡、乡音一唠,比冷冰冰的调解室更暖人心。这些招看似分散,实则环环相扣——文化浸润人心,党建凝聚合力,自治激活动力,法治守住底线,最后用科技串起高效链条。就像潜山的村规民约,从“规由民定”到“效由民享”,老百姓自己定的规矩,执行起来自然更上心。

  有人或许觉得,基层治理拼的是资源、是效率,文化能顶什么用?六尺巷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文化是治理的“根”。那些藏在巷子里的故事、刻在碑文上的道理,本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当调解员借“六尺巷”讲“法理情”,当村民搬着板凳在“田园夜话”里商量事,当乡贤用乡音解开邻里结,传统就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治理资源。

  透过数据,能看得更明白: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99.43%,调解案例同比减少30%,志愿服务人次涨了48.6%。这不是数字的胜利,是文化的胜利——当治理有了“和为贵”的底色,当老百姓从“被动接受管理”变成“主动参与治理”,矛盾自然少了,心气儿自然顺了。

  六尺巷的故事传了三百年,今天它不再只是“礼让”的象征,更成了基层治理的“方法论”。这启示我们:真正的传统从不会过时,关键看能不能给它找个现代的“接口”。把文化基因嫁接到治理实践中,让老智慧解决新问题,基层治理才能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毕竟,最好的治理,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堆砌,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文化的温暖。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