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盘活存量 优化供给赋能发展
宿松经开区1150亩低效地变“高产田”
搅拌、涂布、制片……10月28日,在宿松经开区安徽天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个透明玻璃隔间里,各种精密设备自动运转,每天有8万多只锂离子电池从这里下线。“这款是我们今年新研发的高压系列锂电池,相较普通锂电池,它的能量密度更大、续航更强,可用于高端穿戴、物联网设备等。”厂长吴海波介绍道。
天德新能源于2020年入驻开发区,是一家专注研发产聚合物锂离电池的科技型企业。一开始,该公司以“租厂”方式,租赁开发区提供的4层标准化厂房,按照工序流程将生产线“切”成4部分,再分别放到不同楼层。这种“租厂”方式由于免建厂房,大大降低了成本,让企业迅速投产。但随着企业发展,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原先公司的占地面积不到1亩,生产、研发规模十分受限,工序衔接也不畅通。”吴海波说。
在经开区管委会的帮助下,园区一家纺织企业的24亩低效用地,进入了公司管理层的视野。今年,该公司以资产对接方式拿到了新场地,迅速新建厂房、搬运设备,还新增了一条生产线。
“现在,我们的生产车间比原先翻了两番,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起,每道工序之间仅一门之隔,生产效率提升了50%,产品一次性通过率提升了3%。”吴海波说,更关键的是,新场地让公司研发有了更大的“舞台”,以前无法研发的高端产品业务,公司正在逐步拓展中。
天德新能源并非个例。近年来,宿松经开区深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处置,通过“腾笼换鸟”等方式,综合运用兼并重组、资产转让、司法处置、政府收购等措施,推动空间资源效能提升、优质企业集聚。对债权债务关系较为单一,产权清晰明确的低效工业用地企业,该经开区依法收购后及时招商,引入新项目和新企业;对生产效益下降成为低效用地的企业,经开区调动企业积极性,帮助企业重整自救,通过股权重组实现资产盘活;对完全停产的企业,通过“腾笼换鸟”二次招商,引导新项目对接停产企业闲置资产;该经开区还支持法院对符合条件的工业用地不动产采取司法调解、司法拍卖的方式进行处置,拍卖成交后的新企业需按照约定建设新的工业项目,并按时限达到投资进度。
近三年来,宿松经开区已通过多种措施盘活低效用地1150余亩,持续推动低效地变“高产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