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复制粘贴”式文风亮剑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自治区)相继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向长期存在于某些部门和干部笔下的“复制粘贴”式文风亮出利剑。
文风即作风,公文是传达政令、指导工作、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当一篇篇缺乏思考、脱离实际的公文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旅行”,当总结汇报成为“换个地名、改个数字”的填空游戏,政策的精准落地便无从谈起,问题的切实解决更成空中楼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怎能用“万能模板”应对复杂多样的治理实践?公文抄袭的实质,是懒政怠政的典型表现。一些干部满足于当“文抄公”,既不愿深入基层调研实情,也不肯沉下心来思考问题,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工作态度,与因地制宜的要求背道而驰,与精准施策的原则南辕北辙。
整治公文抄袭,需要破除路径依赖。为什么抄袭之风屡禁不止?除了少数干部的能力不足,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某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考核导向。当“有文件”比“有落实”更重要,当“留痕”比“留心”更受关注,公文自然容易沦为“应景之作”。根除这一顽疾,不能止于“头痛医头”。一方面,需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公文审核与责任追溯机制,让“剪刀加糨糊”式的拼凑无处遁形;另一方面,更要优化考核机制,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树立实干导向,推动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质的公文从来不是办公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深入基层、掌握实情后的思想结晶。从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蹲点调研”,无不告诉我们,只有脚上沾满泥土,笔下才能流淌真情。整治公文抄袭,就是要倒逼干部走出文山会海,走进田间地头,在火热的生活中发现真问题,在群众的智慧中寻找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