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33年,不应只由青山见证
立冬后,深山里,朔风起。又到了洪时德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岳西是我市唯一的纯山区县,森林面积全市第一、森林覆盖率全市第一、涉林景区数量全市第一,森林防灭火工作形势严峻、压力巨大。青天乡同心村护林员洪时德,是该县1377名护林员中的一员,他33年坚守深山护林一线,跑坏5辆摩托车、2辆电瓶车,穿坏球鞋120余双,甚至因摔伤一个月起不了床。
(《安庆晚报》11月18日)
洪时德的故事令人动容,但感动不应是故事的终点。33年穿坏126双鞋,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位普通护林员近乎一生的坚守。我们在歌颂这种坚守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让这份守护不再如此艰难?如何让“洪时德们”的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与保障?
护林工作远非漫步山林般诗意。护林员的工作充满危险,但他们的安全保障却显得薄弱。当洪时德说出“胆大的怕不要命的”时,这份“勇敢”背后是多少无奈?社会不能总是依靠个体的“不怕死”来守护公共利益。
物质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是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33年的青春与汗水,换来的是一份需要靠兼职做旅游向导才能维持的生计。这并非个例——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基层护林员的待遇仍然偏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人,却未必分享了应有的发展成果。
洪时德的故事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1377名岳西护林员、全国数十万护林员的缩影。他们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最前线的基础细胞。然而,这些“细胞”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屏障的牢固程度。仅仅依靠个人的奉献精神和乡土情怀来维持这支队伍,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值得欣慰的是,岳西县已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护林网格体系,这是积极的制度探索。但还需要更多系统性支持:能否为护林员配备更专业的防护装备和通讯工具?能否建立更完善的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机制?能否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护林员制度的完善,不仅关乎公平正义,更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当年轻人看到这份职业既有尊严又有保障,才会有人愿意接过“洪时德们”的接力棒。否则,随着老一辈护林员逐渐老去,谁来继续守护这片青山?
洪时德的儿子选择去甘肃大山支教,这种奉献精神的传承令人敬佩。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种传承不是因为别无选择,而是源于真心向往;不是单方面付出,而是有价值回报。
大山无声,记录了洪时德33年的足迹;但时代应有回响,回应这份坚守的价值。对“洪时德们”最好的致敬,不是将其奉为道德楷模后便置之不理,而是通过制度保障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让他们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让他们的职业获得应有尊严。唯有如此,绿水青山的守护才能代代相传,我们才能坦然面对那默默见证一切的巍巍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