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青山不只是作证者,更能成为反哺者

  洪时德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守”二字。但简单的赞美,恰恰可能遮蔽了这份选择的真正重量。上世纪90年代,当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二十出头的洪时德也心动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这不是被动的“留守”,而是主动的“守护”。

  “留守”带着无奈,“守护”则是认领。洪时德守护的不仅是一千余亩林场,更是一种被现代性洪流冲刷后依然坚挺的生活逻辑。当效率至上成为主流,有人愿用33年时光,维护那些无法被量化却真实存在的生态价值。这种选择,在“内卷”与“躺平”成为热词的当下,尤为珍贵。

  面对盗伐团伙,洪时德说:“遇硬则硬、遇软则软,他横我更横、千万不能怂。”这并非莽撞,而是朴素的职业尊严。他深知守护的树木关乎整个村庄的生态安全,这份责任无法用钱收买。值得深思的是,他能化解危机,还因“认得盗伐团伙中的几个人”。这种熟人社会的情分,反衬出外来执法者难以企及的治理精度。

  洪时德不是孤例。岳西县1377名护林员构成了覆盖全县的防护网。当地划分乡镇级网格26个、村级网格194个、基本网格1137个,将防火责任落实到人和山头。这种细密的责任划分,让护林员成为生态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

  但问题随之而来,当护林员需要靠“做旅游向导”补贴家用,当33年坚守只换来“尽职尽责”的评价,我们是否给予了应有的回报?洪时德的儿子受其影响去大山支教,虽是精神传承,却暗含某种循环——两代人都选择了清贫的道路。这种选择可敬,但不应成为常态。

  青山作证,护林员用脚步丈量的生态价值,不能仅停留在道德赞美层面。真正的敬意,应体现在健全的保障机制、体面的收入待遇、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上。他们守护的不只是森林,更是这个时代稀缺的“确定性”。

  最动人的坚守,从来不是对抗时代的孤勇,而是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谈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悲情叙事,而是让“守护”获得与其重量相匹配的制度尊严与经济体面。唯有如此,青山才不只是作证者,更能成为反哺者。


(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