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做实“关键小事”润民心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指导各地选择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民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群众身边看似具体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事”。而民生痛点难点背后,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挖“小”、聚焦“办”、落实“效”,以监督推动解决民生“关键小事”。

  深挖“小”。在“小问题”的背后往往藏着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和干部作风问题,不能因其“小”而等闲视之。要紧盯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食药安全等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和作风问题,从小切口入手,善于从一餐饭、一笔钱、一个证等入手,深入剖析,由点及面,推动解决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从而以“小”见大。

  聚焦“办”。在基层,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既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痛点堵点。这既要畅通渠道“主动访”,健全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更要聚焦重点“深度挖”,用好用活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等载体;还得用好“精准筛”,找到解题路径,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扎紧监督的“篱笆”。

  落实“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民办事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群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不能“纸上解决”“数字整改”,而是要看群众脸上的笑容、听百姓真实的声音。特别是对群众关心问题的整治进展、查处结果等,依规依纪依法予以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廉洁。

  整治民生痛点难点,推动解决“关键小事”不能“一阵风”,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工作机制,实现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当将解决群众“关键小事”作为推动党员干部修好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基层实践三门课的重要抓手;当将解决群众“关键小事”作为党员干部接地气的工作机制,定能不断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锤炼作风、提高本领,把民生实事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余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