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六尺巷工作法”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桐城市“六尺巷工作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入选。该法将传统礼让文化与现代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安庆日报》11月13日)

  基层是社会和谐之基,治理是治国安邦之本。为进一步以“六尺巷工作法”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近期,我市六尺巷工作法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在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开幕;“深化运用六尺巷工作法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座谈会在10月16日召开;安庆六尺巷调解学院揭牌仪式也在安庆开放大学举行……现今,“六尺巷工作法”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这是中央法制委对“六尺巷工作法”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也为该法进一步推广运用到全国基层社会治理拓展了通道。

  这两年,我市以“六尺巷工作法”,进一步深化了“党建领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礼让和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六维工作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让千年礼让家风在新时代焕发治理活力。从而使“六尺巷工作法”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落地转化,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群众之间的矛盾也能及时化解在细微处、小事中,谱写出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确实,六尺巷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内涵至今仍然弥足珍贵。实践已证明,“六尺巷工作法”如春风化雨,为营造和谐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当“六尺巷工作法”覆盖全市各基层单位,当千村万社都能运用“六维工作体系”,当干部群众都能践行“谦和礼让”之风,此时的“礼让”已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深度融入了我们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这是一种用于基层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激活了社会治理的“一池春水”。比如,无论在现实基层治理中,推行治理积分制,将礼让精神融入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群众以礼让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还是在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方面,六尺巷工作法中的礼让文化,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纷争中找到解决办法,让我们的基层治理迈向新的境界,谱写出新的篇章。

  基层强则城市强,基层安则社会安。我们要做好做活“六尺巷”这篇大文章,大力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赋能现代社会治理。推动“礼让”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把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治理触角,伸进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份礼让的善意都能进入制度循环,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矛盾化解、服务提质,让紧绷的关系得以松弛,对立的情绪得以软化,基层治理才会真正有生命力。

  随着社会矛盾多样化和治理难度的加大,我们还可以将“礼让”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与社会治理实际结合,构建多元解纷机制,通过“六尺巷工作法”来实现化解,包括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以此抓实源头预防,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和前端处置,深化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开辟出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这不仅能构建更为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也是现代社会对六尺巷礼让家风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六尺巷工作法”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它告诉我们,“六尺巷”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温馨记忆,更是体现出社会治理的智慧,也为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迪。面对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我们要以“六尺巷工作法”,用群众的语言,结合现代的法治与理性,以文化浸润、谦和礼让、协商共识,从源头化解这些矛盾纠纷,使基层治理有温度,也有力度,以此夯实社会治理根基,提升治理效能。我们就能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一体化推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营造和谐社会,谱写出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特约评论员 潘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