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新闻->正文

在保护和更新中接续文脉
下足“绣花功” 老城新活力

  今年8月初,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开工建设;11月初,赵朴初故居周边空间整治提升项目启动;近日,大南门特色文化街部分楼体亮灯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起关注……如果说历史街区、老街旧巷是城市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那么对它们的保护和更新则是赓续当地文脉的“点睛之笔”,建设者用“绣花”功夫精心打磨,让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生机。

14.jpg

  建设中的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摄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一园九巷多景”彰显“皖韵”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汉代,现存建筑年代分布主要为晚清至民国。今年8月初,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开工建设。12月19日,记者来到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虽然建筑四周被围挡围住,但一个个线条简洁的飞檐翘角、一幢幢灰墙黑瓦的历史建筑,尽显岁月痕迹和独特韵味。

  进入施工现场,古建筑外立面装上了脚手架,工人们正有序作业,沿街的大部分建筑上方还加设了蓝色的硬质密网,以确保安全。

  “我们将整个街区划分为11个组团,近50名工作人员参与考古测绘,精确测量每个构件,按原结构原尺寸恢复修缮。”负责项目设计的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熊文凯说,修缮遵循应留尽留、修旧如旧的原则。

  其中一栋建筑内部的木柱呈现两种颜色,上半部分是陈旧的原木色,下半部分是崭新的淡红色。熊文凯介绍,这是将老的木柱除去腐烂的部分,做防腐防火技术处理,再用结构胶连接新柱。除了立柱,砖块也是尽量保留原来的旧砖,并从全国各地收集古砖,按五斗一眠、三斗一眠的方式砌筑墙体。

  来到张立达洋房,记者看到墙头的旧木方加了新的木方固定。“虽然这里留存的木方没有完全腐朽,但因承重不行,我们在上面又加了木方,保障使用安全。”熊文凯说,在修缮过程中,既要修旧如旧,也要适当更新,外墙、立柱保留原来的样貌,而屋顶部分适当改进,在原屋椽上面加了望板,以固定增加防水层和保温层,再铺设瓦片。

  施工场地的一处展板上呈现街区建设的效果图,以大观亭旧址台地为中心,九条街巷整体呈辐射状,宛如“九龙攒珠”。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建设重点聚焦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和大王庙传统风貌区,建设范围约6.2公顷,建设内容包括公有建筑修缮、传统街面立面整治改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项目计划到2026年基本建成。

  80岁的包奶奶没事就过来看看,“我在这边住了60多年,早前的大观亭热闹繁华,如今正在恢复建设,很期待!”包奶奶希望建成之后与大南门、倒扒狮连成一片,再现昔日胜景。

  “整个项目将突出街区‘一园九巷多景’的特色格局,在最大限度保护历史资源的基础上,恢复原有建筑风貌,充分展现安徽‘皖韵’的建筑特色。”市住建局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办公室主任姚涛表示。

14.jpg

  建设中的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

  十几种绚丽灯具扮靓街区

  12月9日,大南门特色文化街的整体外立面已然呈现,建筑风格多样,城门楼上灯光闪烁、电钻声声,原来是工人们正在安装调试景观灯。工作人员王建说:“灯具多达十几种,有小射灯、投影灯、星空灯等,尤其是星空灯开启时左右上下摇摆,十分绚丽,并且每栋楼体运用的灯光也不一样,各具造型。”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策划经理吴雷介绍,街区整体亮化工程自西向东依次展开,为了凸显城门楼的古朴壮观,城墙所用的老砖块是从各地收集过来,而城楼不仅是纯木构建,顶部还运用了充满古建智慧的榫卯结构,彰显传统建筑之美。

14.jpg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的城门楼。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整体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由18栋单体商业楼组成,建筑风格多元化,目前现场建设基本完工,已进入验收阶段。”工程人员刘小东介绍,“街区目前正在进行楼体亮化和景观绿化工作。为了更好地打造街区品质,我们对每一栋商业楼栋都精心设计了灯光亮化,特别是城门楼,更是打造了美轮美奂的星光顶。同时打造了一批能够体现安庆历史和特色的文化景观装置,希望开街之后,让游客朋友们在游玩娱乐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些安庆历史,增加游玩趣味性。”

  家住附近的市民刘先生看到街区建设日渐完工非常开心:“这座城门楼很气派,希望街区越做越好,与古城连成一片,弘扬传统文化。”

  何时正式开街?吴雷表示,整体验收之后交给各商铺进行内装,由于临近年底,且各商铺装潢进度不同,因此整体开街时间尚未确定。

  谈到大南门特色文化街的整体规划和定位,资规局迎江区分局副局长汪子平介绍,该项目是打造集文化商业、文创街区、特色餐饮、非遗民俗、精品酒店、都市休闲于一体的地标性商业综合体;通过标志性建筑大南门(城门楼),串联2个文化商业地块,形成连续的文化商业街;建筑风格采用传统中式风格,彰显安庆文化特色。

  赵朴初故居周边空间:

  突出文化资源特色和内涵

  位于迎江区天台里街的赵朴初故居,又名世太史第,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去年对赵朴初故居周边空间整治提升项目规划范围内实施征收和拆迁以来,故居周边空间整治提升项目备受关注。

  12月16日,记者来到项目施工现场,赵朴初故居东侧的一栋建筑正在进行整体封闭施工。赵朴初故居陈列馆馆长金忠阳介绍,赵朴初故居周边是民宅民房。为了改善故居周边的空间环境,同时根据故居文物保护需要,因此进行周边空间整治提升项目。

14.jpg

  赵朴初故居东侧的一栋建筑正在封闭施工。

  项目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代学松介绍,目前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设的四层混合结构建筑进行降层改造,解决故居周边空间廊道被阻挡的情况。“拆除已经结束,一栋楼四层拆降为两层,现在进入加固阶段。降层后,原来的二层顶部变成完工以后的屋面,后期对屋面加固,上面建一个钢结构阁楼。”代学松说。

  项目建设单位、市重点工程建设处房屋建设科工作人员王前春表示,整体方案经过了专家组的多方论证,后期可能要降温,这对外墙贴砖有些影响,他们将尽快把工期往前赶。

  据了解,改建后的二层建筑为混合结构,轻钢结构坡形屋面。一层楼高4.2米,二层楼高3.5米,总建筑面积815.08平方米,楼栋前地块将建设室外广场与庭院。室外广场与如今的赵朴初故居门前广场连为一体,以提升其基础服务功能。正在降层改造的两层建筑,将建设成“文创社教中心”。“我们把它进行外部仿古装饰,跟故居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内部做展厅,可以展览、开展社教活动等,将有效拓展故居现有的展陈空间,增加近500平方米。”金忠阳表示,项目预计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工,届时将更好突出文化资源特色和内涵,彰显城市形象。


(全媒体记者 方芳 文/图)